呵护未成年人要用良法善治

27.05.2021  20:25

  新修订后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将于6月1日起施行。“熊孩子”称谓不符合未成年人保护理念。该法是不是“熊孩子”的“护身符”?针对社会上部分这样的声音,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社会法室主任郭林茂26日在北京表示,给有不良行为或者严重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戴帽子,叫“熊孩子”,这本身就不符合保护未成年人的理念,一定程度是戴着墨镜看待“问题儿童”。(5月26日,中国新闻网)

  “熊孩子”这个称呼已流行已久,且多数大人见怪不怪。以至于质疑新修订后的未成年人保护法是否将成为“熊孩子”的“护身符”的言论,甚嚣尘上。不仅如此,继“熊孩子”之后,又一网络流行词“鸡娃”,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所谓“鸡娃”指的是父母给孩子“打鸡血”,为了孩子能读好书、考出好成绩,不断给孩子安排学习和活动,不停让孩子去拼搏的行为。对此,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社会法室主任郭林茂指出,学生学习负担重,被家长逼迫参加各种校外学习培训,看似是教育问题,实际上是未成年人保护问题。

  呵护未成年人要善治,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家庭是未成年人最先开始生活和学习的地方,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必须明确和履行好各项家庭监护职责,创造良好、和睦、文明的家庭环境。很多家长认为,打孩子才是家庭暴力。其实不然。在现代社会,很多家长在沉重的经济压力下,在“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观念影响下,在应试教育的裹挟下,常对孩子使用“软暴力”。其中,语言暴力便是一种,而且在很多家庭里随处可见。关键是许多家长并不以为然:孩子不听话骂一下又如何,又不影响孩子的身体健康,何必大题小做?殊不知,孩子若长期生活在不平等、不被尊重的环境中,语言暴力将给孩子带来严重的身心危害。

  中国传统教育观念中常常忽视了儿童的内心所思所想,把他们当做没有独立权利的个体、只是成人的附庸,忽视了儿童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忽视儿童是有内在发展潜能的。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是我们正确对待儿童的重要前提,也是呵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当务之急,一刻也不能耽搁。

  呵护未成年人要良法,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6月1日,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即将正式实施,正是要回应社会关切、关注堵点痛点、满足群众需求,保障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和合法权益。未成年人保护法是未成年人保护领域最重要的一部法律,在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促进未成年人全面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以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为契机,应进一步加强对未成年人保护的法治宣传教育,增强未成年人的法治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未成年人保护,不独学校一家之责。让我们力促多方携手保护未成年人,托起明天的希望。(鼓楼区委文明办 宴阳)

尊重孩子 请从不叫“熊孩子”做起
  新修订后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将于6月1日起施行。文明
福建日报评论员:团结奋斗办好福建的事情
  “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