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风:从陕西6名高三学生围殴老师说开去

03.06.2014  14:17

  5月30日上午,因不满老师制止他们的撕书行为,陕西长武县中学6名高三学生围殴一名50岁老师,将三根拖把棍打断,造成老师头部受伤。(6月2日新华网)

  尽管这起围殴事件的起因并不复杂,相关报道称“撕书减压”被制止,6名高三学生围殴老师。如果把“减压”和“制止”联系在一起,“决堤”就一触即发了。这种很符合物理原理的因果关系,虽然早被人们用来比喻管理上的“”和“”,但就老师制止学生撕书行为,引发学生围殴老师的恶果,至少在程度上显得突兀。从老师制止学生撕书的正常管理手段,发展成学生因此围殴老师的极端行为,这个迅速演变的过程,或因师生间存在宿怨,或学生方面心怀积郁。但从学生“通过撕书宣泄压力”来看,应该属于后者。

  从这个意义上说,就不能把学生围殴老师,简单地归结为大逆不道。因为,事因“撕书减压”被制止,就把学生撕书被老师制止时的情绪点明了。学生为何要撕书,是想“通过撕书宣泄压力”,说明他们读书读的不开心,总算熬到最后一天的课,就把怨恨全部发泄到书上。书虽然不是最解恨的对象,但书是唯一与读书有关,而且可以拿来解恨的物品。对书的恨,就是对读书的恨,当然会包括教书的人。然而,学生在正常情况下还是知道,撕书问题不大,打老师是不行的。而当老师制止他们拿书来解恨时,就有点冤家路窄了。

  这当然是一条不能用来为学生开脱的思路,但把这种在现行教育体制下形成的师生关系,扩大到整个社会关系,就不难发现,诸多令人匪夷所思的,因鸡毛蒜皮小事引发的恶性事件屡见不鲜。如果说学生围殴老师是大逆不道,但也有在公交车上为了座位的为老不尊,不少无关紧要的小摩擦,会上升到大打出手,甚至你死我活的拼命。这究竟是为什么?要我说,根本原因就在于,人们的道德水平,已经普遍退守在底线上,这其实已经与法律的红线若即若离,一不小心就会“短路”。

  这种不会表达的人所说的“不开心”,理论化一点叫做“压抑”“焦虑”的情绪,越来越浓重地弥漫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因此衍生出的冷漠、自私,让诚心式微,人际关系变得十分脆弱。在如此的众生相下,还谈何相互的信任和包容?还哪来“退一步海阔天空”的余地?

  按理来说,在法治社会中,坚守道德底线也是社会稳定的基础。但是,这种法制观念,还要靠法治环境来巩固。当人们在生活实践中,见多了执法违法的权力行为,就失去了对法律的敬畏,致使行走在道德底线上的保险系数越发减小。这些消极因素对人们的潜移默化,让人们产生了消极悲观的情绪,而更多的人是莫名的焦虑甚至暴躁。这就是为何会出现小矛盾升级为大冲突的原因。

  如果生活如一杯美酒,让人心旷神怡;如果有一个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社会氛围;如果有一个良好的法治环境,违法后果和维权成本都公正清晰,人心就会在温暖中越来越柔软,各种难以避免的矛盾就会被化解。回到学生围殴老师这件事上,如果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是轻松愉悦的,师生关系融洽的,学生为何要“撕书减压”?又怎么会发生学生围殴老师事件?

  当然,社会因素不能减轻学生围殴老师的罪错。但这毕竟是6名高三学生的群体行为,如果作为一个不良社会风气下的缩影,足以成为一种社会问题的危险信号。

【责任编辑:黄新锦】【值班编辑:黄新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