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事合伙随礼风波的民俗反思
结婚摆宴席请大家吃饭,本来是件高兴事,可新娘小徐却因此有些不快乐——公司里18个同事,大家合起来给她发了1314元的红包,并祝她和丈夫一生一世。“他们结婚的时候,我最少也要随礼300块钱,可如今到我结婚,却来这么一出。”小徐说,自己看到红包的那一刻,顿时有种被欺负的感觉。(10月23日重庆晨报)
单纯从做法本身来看,同事众筹式随礼1314元,无疑颇有创意、也很新潮,所寄予的美好祝福,会让新人感到格外的温馨、甜蜜。新娘小徐何来“下不了台”“被欺负”的想法?原因在于人均份子钱还不到100元,跟自己当初给他们随礼数额最少300元严重不对等,感觉自己“吃亏”了,而丈夫“同事关系是有多差”之问更令她感到尴尬。
平心而论,亲友也好,同事也罢,所谓“人情”贵在有来有往,虽说不能强求对方当时随礼多少,如今得如数或加码奉还,但从经济承受能力出发给予“回报”,尽可能避免过大落差,应属“人之常情”,否则多少显得“不够意思”。不过话又说回来,随礼的意义在于礼尚往来、分享幸福、增进友谊,耿耿于怀于份子钱的多少不足取也不该。
小徐遇到的情况虽属个别,现实中却有一定的代表性,也颇具反思和启示意义。一段时期以来,随礼份子钱和操办婚事等存在攀比现象,既让人感到“人情债”的不能承受之重,又可能造成不必要的铺张浪费,时常成为社会热议的话题,要求移风易俗的呼声颇为高涨,有关方面也一直在做移风易俗方面的宣传、引导,可仍有不少人爱面子、好攀比,有的则把随礼当成“投资”,指望日后能够“回收”“增值”,显然陷入了认知和观念误区,也难免会滋生某些“心结”和“困扰”。
感情、友谊不能用金钱来衡量,这是个既简单又浅显的道理。随礼也好,操办婚事也罢,倘若都能做到量力而行、情义为先,都能奉行“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心境,看重情谊深浅而非盯着红包多少,在意氛围热闹而非讲究排场大小,何来小徐这种“甜蜜的烦恼”?又何惧“红包炸弹”密集而至?笔者跟几位同窗好友,无论是当年结婚成家,还是孩子高考上榜,从来没有“份子钱”这个概念,或在家里或进餐馆聚一聚,感情真诚而又气氛热烈,这样的“约定俗成”既免俗又规避了不必要的斤斤计较。
诚然,在当今人情社会,一夜之间告别随礼民俗、消除攀比现象并不现实。但18个同事集体随礼1314元引发的吐槽和围观以及此前曝光的那些份子钱之争个案无不提示我们,让“人情”变得纯粹一点、“有人情味儿”一点,与其吐槽别人、抱怨“社会风气”,不如从自己做起,摆正心态、端正观念,为移风易俗做力所能及的改变。(泉州市文明办 福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