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员频“举报自己吃空饷” 不满“53岁一刀切”
眼下,媒体对吃空饷的事例不断曝光,只要爆料官员本人和子女有“吃空饷”的行为,立即就会引爆社会舆论。吃空饷,就是“在编不在岗”,“白拿工资不干活儿”,这种事说来让人气愤。一方面,由于编制有限,基层党政机关长期存在着“临时工”,一出事,当事单位一出面解释,往往是“临时工干的”,由此被舆论诟病和揶揄。另一方面,还有大量在编人员不上班,白白浪费纳税人的钱。因此,举国上下大力清理吃空饷,不光回应了公众舆论的期待,更是下决心清除体制内痼疾的明智之举。
然而,在基层现实中,同样是“在编不在岗”,却是千差万别、情形迥异。长期泡病号不上班、已然下海经商、个人离职求学,这种原因造成的吃空饷可谓性质恶劣。明明已经离开了党政机关,却常年不断地领着工资。还有的吃空饷,是个别掌握组织、人事权力的官员以权谋私,让自己还在上学的子女提前有了“组织关系”,边拿工资边求学,充分享受着“特权的阳光”。因此,有舆论认为,这些空饷不能白吃,吃了的人不光要退回发出的工资,对其本人也不能只是清退了事,一定要追究这种“侵吞公共财产”的恶劣行为,给予党纪政纪严肃处理,涉嫌犯罪的,还要追究法律责任。
此外,还有一些令人困惑的吃空饷现象,比如,借调到上级机关和其他单位的人员,也是“在编不在岗”。还有一些退出领导职务的人,没到退休年龄,但根据地方组织安排,把重要职务让了出来,基本上是“拿着工资享清闲”。这种原因造成的吃空饷,更像是组织行为,与其个人的主观故意没有多大关系。而且,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为了实现干部队伍的年轻化和社会治理的优化,很多地方都采取了“53岁一刀切”的政策,即基层单位负责人到了53岁即退出领导岗位,把机会让给年轻人。这些人没有了领导职务,很少有人要求他们继续承担具体工作,处于赋闲状态,有一种更准确的叫法,叫“内退”。并且,这种做法在全国极为普遍,更像一种流行于地方的“赎买政策”,类似于80年代成立顾问委员会的治理思路,虽然提高了行政成本,但却实现了干部精力、面貌、知识素养的优化,过去,很少有人把这种现象与吃空饷问题挂起钩来。
乘坐豪华超标车、收取红包购物卡,与吃空饷一样,都是不正之风,但从来没有官员出面举报自己收取红包购物卡、超标配置豪华车,这样做,无异于政治自杀,不是神经错乱和吃错药,谁会干这种事情呢?近来,随着吃空饷被媒体一再曝光之后,不断有地方官员站出来“举报自己吃空饷”。实际上,他们想表达的,是对“53岁一刀切”组织做法的不满。他们并非“在编不在岗”,只是不在领导的“岗”上,如果需要,单位可以随时给他们指派工作,只是,要在他们同意的前提下。比起那些迷恋权力、过了退休年龄还赖在领导岗位的“流氓官员”来说,“内退”的干部需要作出个人牺牲,毕竟,在离开重要岗位的时候,他们还年富力强。因此,面对“举报自己吃空饷”的事件,媒体记者要加以理性分析,弄清其中的利害关系和社会背景。当然,县域治理中的“土政策”是否应该调整,则是另外一场地方改革了。
【责任编辑:刘必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