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逐个探访地铁1号线站点 跟你聊聊福州文化
福州新闻网1月20日讯(福州晚报记者 管澍/文 陈建国/摄 晓珊/图)践行“马上就办、真抓实干”精神,在百日攻坚的号角声中,去年9月起福州地铁1号线建设大大提速,今年1月6日就实现全线试运营,比原计划提前14天。在市民一片点赞声中,地铁1号线成为开往春天的地铁,立即投身春运大军,义不容辞承担起分流南北两大火车站客流的重任。
除了让交通更加快捷、舒适、便利外,纵贯南北的地铁1号线还串联起各个文化景点,展现沿线厚重的闽都文化。行驶在福州文脉上,1号线仿佛穿越了2200多年文化。福州晚报记者将从南往北走访1号线沿线各站点,第一期先围绕火车南站站、胪雷站、三角埕站三个站点,邀文史专家一起盘点周边文化古迹,后续还有更多精彩报道。
如果你今年乘地铁踏上回家旅程,不妨放慢你的脚步,和我们一起感受、品味每个站点周边独特的“虾油味”。
三角埕站
此站位于城门镇鳌峰村,城门镇政府、城门中学和福建省外国语学院就在附近。据福州文史专家林国清介绍,当地曾经修建有明清知府出巡的公馆,因为地形狭窄,公馆前的埕地为三角形,俗称“三角埕”,地名由此而来。
晚报君从地铁站三角埕站走出,慢步在白云路、白云二路上,周围许多卖茉莉花茶的店铺,有做品牌的,也有批发的。原来福州的茉莉花茶产供销大多位于三角埕一带,最著名的春伦茉莉花茶创意产业园也位于此。晚报君在这里埋个小伏笔,欲知茉莉花茶创意产业园里有些啥,请关注下一期的地铁城门站。
胪雷之光陈景润。
胪雷站
此站位于城门镇胪雷村,这座拥有七百多年历史的村落在仓山一带算是比较富裕的村庄。全村皆姓陈,曾走出无数知名“乡贤”,明清两代秀才、举人、进士几十人,近代也是人才辈出。
陈氏祠堂。
陈氏祠堂
胪雷村内有个占地4亩的陈氏祠堂,祠堂中庭悬挂着三块牌匾,分别写着“陈氏定理”(褒扬陈景润)、“教育部长”(纪念民国时期的教育部长、化学博士陈可忠)、“海军上将”(民国海军上将陈绍宽)。这三位胪雷历史上最出名的人物是陈氏族人的骄傲。祠堂经历过几次修缮,1947年就由陈绍宽亲自主持修缮,改革开放后,由海外宗亲再度集资修缮。祠堂成为连接海外乡亲的纽带,来自世界各地的陈氏后人都会不远万里来此寻根拜祖。
胪雷之光陈景润
陈景润在1933年5月出生于胪雷村。在他堂兄陈栾光眼里,陈景润“特别喜欢看书”。陈景润1950年考入厦门大学数理系,后留校任教。他1973年发表“1+2”的详细证明,被公认为是对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重大贡献,在国际上被命名为“陈氏定理”。他一直是胪雷村青少年心中的学习楷模。
船政人物陈绍宽
2009年9月在全国首映的电影《建国大业》中,影星李连杰扮演的那个角色就来自胪雷村,他叫陈绍宽,是民国知名的海军上将。据文史专家管柏华介绍,陈绍宽指挥了著名的江阴海战,曾担任福建省副省长。如今在胪雷村内,陈绍宽故居被保留了下来。
火车站南站三江口壁画。
火车南站站
此站是地铁1号线最南端站点,与北端的火车站遥相呼应,地铁1号线开通后,两大火车站之间的路途缩短至44分钟。火车南站站地处城门镇胪雷村,矗立在乌龙江畔,靠近闽江三江口,这里是福州重要的交通门户。
王燕珍(左)是石步眼镜第三代。
石步抗倭
福州文史专家管柏华介绍,火车南站不远处是乌龙江,又叫东峡江,俗称峡兜。上世纪60年代,旋风司令韩先楚主闽,因战备需要,建设了乌龙江大桥。乌龙江大桥北岸的石步,如今是福州最大的眼镜批发零售市场。龙江村边有建于明代的石塔,是仓山区级文保单位,该塔为楼阁式,六角七层,高4.8米,塔呈葫芦状。据说,明朝中后期,福州屡遭倭患,官军与倭寇多次战于石步,当地村民也加入抗倭,最终倭寇败下阵来。石步一带村民勇敢、彪悍、爱乡的个性很快传播开来。
石步眼镜
记者在城门镇龙江村发现,这里的眼镜店鳞次栉比,从福峡路延伸到村内,多达几十家,眼镜种类多、样式新,丝毫不逊色于市区内的眼镜精品店。
记者走进一家“龙江眼镜配镜中心”。30岁上下的女老板叫王燕珍,从她爷爷那辈起,家族就从事眼镜业。王燕珍的眼镜店是从父亲手中接过来的,她父亲和舅舅还分别在旁边开“长彪眼镜店”和“龙江眼镜店”。
“我们这一代比父辈更先进,掌握了更好的验光和配镜技术,眼镜店可以办得更好。”王燕珍一脸自豪地说,“我们这一带的石步人大部分都希望子女可以继承眼镜生意。石步眼镜发展了半个世纪,我们都希望把店铺经营成百年老店。”
闽王纪念堂。
闽王纪念堂
石步一带王姓是最大的姓,当地不少人是闽王王审知家族的后裔,龙江村内还有一座纪念王审知的王氏宗祠,建筑恢宏大气,大门正上方悬挂“闽王纪念堂”匾额。
相传唐末王审知入闽,让王氏宗亲与部将住在南台岛,正好位于今天的城门石步一带。因为岛上土地平阔,沃野良田,当时朝廷封他为威武军节度使、福建观察使,后来被封为闽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