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快成无鱼岛” 北海岸鱼种30年锐减75%
台湾基隆崁仔顶鱼市每天涌进许多鱼货等待交易,民众似乎感受不到无鱼可吃的危机。如此丰盛的渔获,未来也许看不到了。 (图片来源:台湾《联合报》)
中国台湾网1月3日讯 台湾科研机构调查发现,30年来台湾地区北海岸鱼种从120种锐减至30种,只剩四分之一,鱼源枯竭速度超乎预期。专家预言,科学家预估海洋没有野生鱼类可吃的日子恐将提前到来,台湾快成无鱼之岛。
据台湾《联合报》报道,去年12月初,国际科学期刊《Scientific Data》发表台湾“中研院”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执行长邵广昭团队的论文,提出上述惊人变化。
邵广昭说,40多年前台湾要盖第一座核电厂,台湾“中研院”前院长钱思亮要求兴建前先搜集环境背景资料,比较电厂运转后的生态冲击,当时他刚从研究所毕业,就参与这项调查。
核电厂需要抽海水当冷却水,研究团队1987年起做撞击鱼类群落监测,看看一年有多少鱼被吸入进水口的拦截网里,期间因冲击不大中断10年,前后累积19年采样资料。
研究团队记录的鱼种逐年递减,从30年前的120种大减至今剩不到30种,大减75%。经济价值高的乌鱼、白带鱼逐渐退场,逐渐被刺河豚和臭肚鱼取代。
邵广昭说,这个警讯透露多样生物正在快速消失,30年正好是人类一个世代,但对生态来说,30年很短,30年后可能就没野生鱼种可吃可看了。鱼源减少原因很多,过度捕捞、污染、栖地破坏或气候变迁等都有可能。
他表示,电厂的鱼类撞击采样只是方法之一,还有其他数据尚未公布,其中包括潜水记录、渔民刺网和潮间带采集。只是状况都差不多,鱼种数量都直线下滑。
报道称,渔民对鱼源减少警讯很有感,74岁渔民邱清在北海岸海域捕鱼逾一甲子,他说,近几年渔民生活不好过,渔获量少了两三成。
台湾基隆市政府海洋事务科长蔡馥咛说,不少俗称“三脚虎”的台湾扒网船在北方三岛渔区作业,它们通常三艘一组,一艘聚光,两艘用围网大面积捕捞,“扫过”的海域,鱼群数量几乎归零,“非常有效率,也非常可怕”。
渔民邱清直指流刺网是海洋杀手,不仅大小鱼通抓,一旦流刺网卡在礁石,鱼的家就没了,整个鱼区也死了。
暖冬喊贵乌鱼子 每片涨200元
台湾《联合报》报道,受暖冬影响,台湾中南部乌鱼子产量大减,产地价格每两上涨近100元(新台币,下同),贵了一成,一片就贵了200元。
彰化县王功渔港去年养殖乌鱼子数量大减,与前年同期相比仅剩六成。乌鱼子盘商林呈芳说,虽然质量和往年相当,但数量少,每两上涨约100元。云林县北港的乌鱼子业者蔡碧聪说,养殖乌鱼受暖冬影响,结卵不良率高达五至六成,过去每尾养殖3年的乌鱼,可产7到8两的乌鱼子,今年只剩5到6两,一块乌鱼子减2两就差200元。
蔡碧聪说,因产量少,乌鱼子价格每两比去年贵50到100元,每块5两以下的1斤约1900到2000元,6两以下的1斤2100元,7两以下2800元,8两则要3000元以上。
高雄渔民发现,今年海上野生乌鱼子比养殖乌鱼的渔获好,但海乌集中在中、北部海域,南部寥寥无几。高雄兴达港区渔会总干事曾钦荣说,南部捕乌量少的原因是南部天气热,海面温度不够冷,乌鱼才没南下。
3天涨5成 白鲳贵得“好吓人”
春节将届,年节常用的白鲳价格又起飙,台湾嘉义县东石鱼市场12月底白鲳拍卖价喊到每公斤1700元高价,3天内涨5成,鱼市场员工直呼“吓死人,有够贵。”
东石鱼市场主任吴纯裕对台湾《联合报》说,每到春节前,白鲳销路就特别好,东石鱼市场拍卖的白鲳都是现捞货,大受饕客青睐,价格也较高。距春节还有一个多月,按目前行情推算,春节时白鲳拍卖价将冲破3000元。
吴纯裕指出,这几天已有零售商来收购白鲳,一尾1公斤重大白鲳3天前每公斤约1000至100元,去年最后一天暴涨到1500至1700元。
吴纯裕推测,价格之所以突然飙涨,可能与零售商提前收购、囤货有关,等到春节前一至二周拿出来卖,每公斤可卖到2500元以上。他表示,除非有渔民捕获大宗白鲳,否则价格要往回走的机率很低。(田云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