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中国家如何实现长期增长
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客观现象,其解决需要一个长期过程。在不平衡的世界经济环境中,发展中国家要实现长期增长,就必须从创新能力、人力资本、市场规模与专业化分工、制度基础、国际经贸规则5个方面寻求突破。
经济增长的根本源泉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科技创新是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直接原因。美、欧、日之所以成为当今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其拥有较高的科技创新能力。发展中国家由于资源有限,要想在研发支出上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并不现实,而应从本国实际出发,集中攻克本国产业链急需或者符合结构调整方向的技术难关。当然,除了自主研发,学习模仿和技术外溢等外源性技术进步也是发展中国家劳动生产率提高的重要源泉。
决定生产率水平高低的人的知识、技能积累和创造能力,也即人力资本,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的受教育程度。根据世界银行统计,2012年,美国、中国、印度的中学入学率分别为94%、89%、71%。这组数字至少部分解释了这3个国家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原因,同时也展示了它们未来发展的潜力。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研发人员和高技能人员的比重明显偏低,这导致发展中国家长期处于全球产业价值链的低端。通过普及中等教育、扩大高等教育规模、加强技术培训等提高人力资本,是发展中国家必须下大力气解决的问题。
决定经济增长的劳动生产率提高,还同分工与专业化程度高度相关。即使没有技术进步,只要不同经济活动参与者提高其专业化水平,专门从事最能发挥其优势的生产活动,通过市场交换,便可以获得所谓的“得自贸易的收益”,实现无技术进步条件下的劳动生产率提高。有两个因素决定着分工与专业化水平的高低:一是市场规模大小,二是制度基础优劣。要扩大市场规模,除了大力促进生产要素流动、降低市场交易成本、创造国内统一市场,还要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使自身的优势最大化。我国30多年的改革开放,就是通过扩大市场规模提升专业化分工水平的成功实践。印度近几年的快速增长,也与充分运用和大力拓展其国内外市场规模密切相关。
制度基础建设的根本要求,不外乎有效保护财产权利、使契约得到普遍尊重、落实自愿交易和公平竞争原则。其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三大功能实现:一是为每个经济活动的参与者提供能形成稳定预期的市场环境,二是提供有效激励,三是降低交易成本。这三大功能构成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前提条件。特别需要强调的是,产权得到保护、契约受到尊重不会自然实现。没有广义的国家权力,就没有普遍的产权与契约。建设高质量制度基础的关键,是有一个能强化市场功能、拓展市场规模的强大且高效的政府。
国际经贸规则大多是“非中性的”,同样的规则对不同国家往往意味着不同成本与收益。在必须深入参与全球分工的情况下,制定对自己更加有利的国际经贸规则便成为博弈的焦点。美国主导的TPP和TTIP谈判,其目的就是获得国际经济制度优势。金砖国家的合作,既是为了扩大互利共赢空间,也是为了对国际经贸规则的演进施加影响。当今世界多边经贸谈判受阻、诸边谈判兴旺的局面,不仅会迟滞全球统一市场的形成,更会分化进入不同经贸集团国家的增长绩效。实现世界经济平衡发展,必须构建世界经济新秩序,避免国际经贸规则碎片化,提升发展中国家的国际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