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让群众享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助力分级诊疗推进
30日,由国家卫生计生委体改司、宣传司主办,厦门市卫生计生委承办的厦门医改专场媒体沟通会在厦门举行,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国日报、参考消息等二十余家媒体和网络大V齐聚在此参加媒体沟通会和调研考察,了解厦门以分级诊疗带动综合医改的经验和做法。当天厦门市还举办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媒体沟通会,通报了厦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主要做法、特色和亮点。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是建立分级诊疗制度的关键环节,近几年,厦门不断推进建立分级诊疗的厦门模式,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也早有探索。
自2014年以来,厦门以慢性病(高血压病、糖尿病)为突破口,进行“三师共管”式签约服务,并带动其他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等共计192万诊疗人次“下沉”到基层。不仅基层诊疗服务量明显提升,群众看病更为方便,就医负担、医保费用支出大为节省,治疗效果也更有保障。两年多来,两病(糖尿病、高血压病)共签约管理28万余人,厦门群众选择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管理慢性病的信心也增强了。
健康管家就在身边
“签约家庭医生后,居民就像有了‘健康管家’,可以享受健康咨询、慢性病规范化管理及个性化服务包等医养护一体化服务。”黄霖是集美后溪镇卫生院的一名全科医生,他说,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将给居民带来更多的贴心服务。
厦门市卫计委副主任洪丰颖表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采取团队服务形式。团队主要由家庭医生、健康管理师(或社区护士、公卫医师、医技人员)组成,以家庭医生为管理核心,家庭医生根据签约对象病情需要,帮助推荐联系或预约相应专业的二、三级医院专科医师,共同提供可“三师共管”的家庭医生团队服务;在掌握签约居民健康状况与基本健康需求的基础上,将签约居民按照健康人群、高危人群、患病人群和疾病恢复期人群进行分类,提供有针对性的、防治结合、持续有效的健康管理服务。
特别是对于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人来说,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能够改变他们“出了医院无人管”,后续治疗和健康管理不规范等问题。
厦门开展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坚持以需求为导向,打造“多、快、好、省”签约品牌服务。签约后,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可酌情开具4-8周用药;患者可走快捷的绿色通道转诊,可优先预约大医院专家门诊(比常规预约提早三天);患者还享有独立就诊区、预约VIP服务,由大医院专家、家庭医生、健康管理师组成团队共同提供家庭式健康管理服务。
居民看病更实惠
签约家庭医生服务后,对居民来说最头疼的“看病贵”问题能够得到缓解。
具体地说,家庭医生的签约服务费按120元/人/年标准确定,其中签约居民个人承担20元/人/年,由个人现金或医保健康账户支付;医保基金承担70元/人/年,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门诊500元社会统筹医疗基金支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承担30元/人/年,由财政预算安排。
“签约家庭医生服务后,居民看病更划算了,基层门诊免除了500元起付线,由家庭医生推荐转诊住院的免除二次及以上起付线,加上差别化的医保政策,在基层就诊医保自付比例更低。”湖里区禾山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徐国山介绍道。
而签约服务费主要用于激励签约服务团队,其中20元由机构统筹用于家庭医生签约相关工作,80元由团队长(家庭医生)考核后团队自主分配,20元综合考核后按考核分数激励签约团队。
在厦门市卫计委相关负责人看来,医改成功的标志,在于建立分级诊疗制度;分级诊疗成功的关键,在于落实家庭医师签约服务;家庭医生签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居民是否真正受益,医务人员能否积极参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实质是重新构建医生与患者的伙伴关系、专科医生与全科医生的信任关系。总的来说,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让居民看病更方便、更实惠,相应的奖励机制也提升了基层医疗机构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分级诊疗不断推进
厦门市家庭医生签约从糖尿病、高血压病做起,通过柔性引导、差别化配套机制,已带动了心脑血管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病、慢性胃肠病及肿瘤康复等多种慢性病、常见病、多发病在基层就诊。
今年8月17日,由厦门市医改办、厦门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厦门市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厦门市民政局、厦门市财政局、厦门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共同制定的《厦门市家庭医生基层签约服务实施方案(试行)》正式下发实施。方案明确将签约服务向本市老年居民、慢性病患者及高危家人、孕产妇、儿童等社区重点人群拓展,并逐步扩大到其他人群。
作为国家首批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厦门从大医院“舍得放、放得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愿意接、接得住”,群众“乐意去、留得住”三大问题入手,实施“慢病先行、两病起步”的策略,以大医院专科医师、基层全科医师(家庭医师)和健康管理师“三师共管”为创新服务模式,加强政策配套和机制创新,积极引导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下沉,初步构建了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预防、治疗、康复、健康促进一体化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以“柔性引导”为特色的符合医改方向、群众欢迎、患者满意的分级诊疗制度基本框架。
改革试点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效——大医院慢病为主的普通门诊量较大幅度下降,长期人满为患的“战时状态”明显缓解。基层诊疗服务量明显提升;群众看病更为方便,就医负担、医保费用支出大为节省;治疗效果也更有保障。患者在基层就诊体验进一步改善,满意度大幅提升。分级诊疗改革同时有力地撬动了公立医院改革深入推进,在医疗服务价格调整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财政对公立医院的补偿机制。对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行了激励机制的创新性改革。同时也推进了医院管理体制、绩效薪酬制度、医保支付制度、医师多点执业等多项改革。(福建日报8月31日第03版 记者 木易 苏成豪 陈惠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