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老店认证面临尴尬 文史资料或可成认证辅证

27.03.2018  20:44
龟板糕老板在自家门前经营。见习记者张玲玲摄 - 新浪
来源: n.sinaimg.cn
龟板糕老板在自家门前经营。见习记者张玲玲摄

  厦门网讯(海西晨报见习记者张玲玲记者陈小斌)在厦港街道沙坡尾片区,有13家经营了20多年的厦门小吃老店,但其中只有2家认证了第一批厦门 老字号,其余店家均没有得到认证。其中的原因,一方面是店家没有认证老字号意识,另一方面是认证手续不齐全。而节节攀升的店租,也让一些低消费的老店“望 租兴叹”。

  昨日的《民生追问》向您讲述了两家“古早味”老店面临无法认证老字号的尴尬处境,并引起了广泛关注。有市民专门致电本报热线,讲述儿时与老字号 的故事,还有不少读者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3月22日,为更好守护这些“老品牌”,保护好老厦门小吃文化,厦港街道邀请了10余名市、区人大代表帮忙出谋 划策,提出建议。

  今日,晨报继续为您报道厦门小吃认证老字号背后的故事,并探究认证“”的原因。

   鑫新春真丸子”的故事

   外来户”扎根厦门港

  相比“亚海面线糊”和“芋包嫂”这样的本地小吃,“鑫新春真丸子”属于“外来户”。

  1983年,年仅12岁的施珊珊随父母从老家泉州石狮来到厦门。为生计,施家人在大学路市场里租了一个摊位,开始卖鱼丸。转眼35年过去了,鱼 丸生意越做越好,从摊位到店面再到分店,鱼丸店还搭乘了互联网经济快车,做起网上直销,拓宽销路。施珊珊自己也没想到,外来的味道在厦门港扎下了根。

  “我每天凌晨3时起床开始做鱼丸,真的很累。”施珊珊说,她从12岁开始和父母做鱼丸,每天要工作17个小时。35年来,除了春节时休息5天之 外,从未间断。施珊珊坦言,做生意很累,有时候都不想开店了,但已做出了名气,就要一直往前走;并且,让越来越多顾客爱上鱼丸,就能更好地传承家乡的味 道。

  施珊珊说,目前鱼丸店是她和弟弟一起经营。厦门做鱼丸的很多,但像他们这样坚持了35年的鱼丸店应该不多,想认证厦门老字号,是为得到官方的认可。

  他们与“亚海面线糊”和“芋包嫂”面临着同样的问题———申请手续不全。施珊珊说,20世纪80年代,他们就在市场里经营,但摊位租赁手续早已 不知所踪。2000年,他们租下店面经营,这才办理了营业执照。因此,正规手续距今才办理了18年,远达不到“老店”的标准。施珊珊觉得很无奈,她说如果 能通过其他渠道或方法申请认证老字号,她一定努力去争取。

   龟板糕的故事

   女婿接手传承老技艺

  大学路71号是一间古宅,如果不是门前挂着一块小广告牌,谁也不会注意到这是一家卖厦门特色小吃的店。小店没有店名,但阮宝玉的龟板糕就是街坊邻居们心中的“店名”和品牌。如今,这家小店已传给了下一代,主要是小女儿和女婿在经营,阮宝玉每天帮忙做一些事。

  龟板糕是厦港渔民心中不可或缺的食物,主要用于渔民出海前祈福上供。阮宝玉说,她从小就随父母出海打鱼,出海前,家家户户都要做龟板糕上供祈福 求平安,所以她从小就会做了。1996年,阮宝玉退休,为生计她在自家门前卖芋包、鱼丸、龟板糕和炸五香等厦门特色小吃。因龟板糕制作起来非常麻烦,要 10多道工序,越来越多的人不再自己做龟板糕,而是找阮宝玉买,方便、省事又好吃。就这样,阮宝玉的龟板糕传出了名气。

  阮宝玉的女婿阮国勇说,2015年底,他接手了岳母的手艺,开始做龟板糕。做龟板糕,需要提前一天备料,且为保持龟板糕最原始的风味,其制作方法和食材都是用以前的古方。阮国勇希望小店也能申请认证老字号,下一步,他将先注册商标,把龟板糕做成品牌。

   厦港街道党工委书记王一青:

  大年初五,我走访了几家老店,店家对这片土地有着非常深厚的感情,不愿意离开。店面房租贵、利润低,虽然游客不少,但是体验式消费使得购买力不足。我们街道也在想各种办法,保护这些厦门老文化,帮助大家申请老字号,争取相关政策扶持。

  另外,街道计划成立沙坡尾商家联盟,收集了解商家诉求,引导践行诚信经营公约,推动解决经营中出现的困难。目前,我们正在积极策划,加大对这些老店的宣传,帮他们讲好创业传承故事,传播厦港老字号文化。

   思明区人大常委会城建环资工委主任沈少坚:

  针对老字号小吃的保护,建议卫生部门牵头塑造品牌,提升店家的荣誉感,既保障消费者安全,又推动店家整体经营。

  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海洋放射性技术与环境安全评估实验室主任于涛:

  我比较担心在咖啡馆之类的“洋派”店面冲击下,厦门特色小吃店会不知不觉地消失。我们应保护传统小本生意,保护“土著”文化,希望市、区政府和街道能给予一定扶持,让这些老店能先在区里或街道认证“老字号”,或申请到专门的经费保护特色文化。

   读者黄俊:

  注册老字号应该由政府出手协调,帮忙找相关证明。如果杂牌太多,会坏了老字号招牌。

  (见习记者张玲玲记者陈小斌)

   认证年限翻了倍店家手续难齐全

  2016年12月,厦门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对外公告了《厦门老字号保护发展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并于2017年5月1日起施行。 《办法》内规定,申报厦门老字号的商事主体应当具备字号或商标传承不少于30年、具有注册商标的所有权等六项条件。而这两项“硬性”条件让不少商家望而却 步。

  昨日,记者采访了厦门老字号协会秘书长杨毅,他道出了背后的原因。

  今年,厦门迎来改革开放40年。1978年前,厦门没有个体经营,也就不存在营业执照等手续。按照《办法》里规定的老店资质需30年起,也就是 说,1988年以前就需注册字号或商标。而那时候,很少有人具有注册商标或字号的意识,没有多少家能达到这个要求。但《办法》设置这样的条件是有一定道 理,要体现公平、公正,一定要有“门槛”,厦门老字号“含金量”才高。

   文史资料或可辅证

  2006年和2011年,商务部分两批认证中华老字号1128家,其中厦门有12家。在此之前,原国内贸易部认证中华老字号1700余家,其中 厦门有43家。2012年,厦门市商务局联合多家单位,首次在厦门认证了80家厦门老字号。其中就有沙坡尾片区的厦港酒家、缘盛意小笼汤包2家店,但当时 老店的“资质”起点较低,满15年即可认证。

  《办法》出台后,提高了认证“门槛”,以后厦门老字号认证年限是30年。而之前认证的那批老字号,还是按照老规则实施,不再更改。

  对厦港街道沙坡尾片区这些没有老手续的店家,杨毅建议通过查找一些文史资料、门牌号、传承族谱或老照片加以辅证,也可申请加入厦门老字号协会寻求帮助。

   老店经营必须创新

  对一些经营不善的老店,杨毅也给出了建议。他说,老店不能故步自封,一定要创新,要与时代浪潮接轨,仅靠政府扶持不是长久之计。厦门小吃不仅要 当作美食经营,更要突出其文化,打造一些衍生品,进行销售;既要传播厦门小吃文化,又要为店家带来实际利益。以“芋包嫂”为例,可做成品牌,把芋包嫂的故 事整理出来,做成纪念品,也许会迎来“经营春天”。

  (见习记者张玲玲记者陈小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