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政府“联姻”社会资本引关注 专家:要让“亲家”吃下定心丸
新华网厦门3月17日电(记者 刘默涵)今日,厦门市即将印发实施《厦门市人民政府关于推广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的实施方案》(下称:《方案》)的消息甫一传出,即刻引发各方关注。
根据《方案》,厦门未来将优先选择一些投资规模相对较大(原则上不低于1个亿)、市场化程度相对较高、技术发展比较成熟、收益比较稳定、价格调整机制相对灵活、合作期限较长的领域推广运用PPP模式。其中,重点推进交通、市政公共设施和社会事业设施等领域。《方案》同时提出,厦门市适宜采用PPP模式的建设项目,必须优先采用PPP模式。只有经过市场实践后确因客观条件限制无法实现PPP模式合作的,才再行考虑安排其它建设资金来源。
有关人士表示,推广PPP模式引入社会资本,将缓解地方财政压力,为厦门未来的城市建设与发展提供助力与保障。不过,专家也指出,政府“联姻”社会资本时,亟需建立健全相关保障体系,让“亲家”吃下“定心丸”。
推广PPP模式厦门箭在弦上
所谓PPP模式,即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的缩写,中文译为“公私合作模式”,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开发基础设施的一种模式。
近年来,国务院高度重视推广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福建省委省政府也十分关注PPP模式的推广工作。2014年9月,福建省发布了第一批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试点推荐项目。
厦门市此番出台PPP模式的实施方案,既是贯彻国务院及福建省委省政府的相关精神,也有现实考虑。
“厦门未来几年将着力建设地铁、机场、港口、‘两环八射’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然而,受资源禀赋、产业转型等因素影响,厦门财政收入增幅有所放缓。”厦门市财政局相关人士向新华网记者表示,在这样的背景下,出台《方案》有其必要性和紧迫性。
采访中,厦门市推广PPP模式的想法与做法得到不少人士点赞。
相关人士表示,厦门市政府积极推广运用PPP模式,不仅有利于拓宽建设融资渠道,形成多元化、可持续的资金投入机制,缓解财政支出压力、降低债务风险,而且有利于整合优化社会资源,激活市场力量,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公共产品有效供给。“PPP模式是破解地方投融资困局,提升政府治理水平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在经济进入新常态,土地财政乏力等背景下,厦门加快启动和推进PPP合作模式,可为福建省起到示范带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