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初步实现覆盖城乡惠及全民
去年以来,厦门市按照中央、省里的部署,强力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去年底,我市6个区共494个村(社区)实现法律顾问全覆盖,提前5年完成省里下达的“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的目标任务。
一、整体规划,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实现长效化发展
厦门将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纳入法治厦门建设的总体规划,与教育、文化、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一同规划、一同部署、一同推进。一是整体规划。制定下发《关于加快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结合厦门实际推出法治宣传教育“育民行动”、优质法律服务“惠民行动”、矛盾纠纷化解“和民行动”、两类人员服务管理“安民行动”、服务平台建设“便民行动”等“五大行动”计划。同时,每年安排一批重点项目支撑带动“五大行动”深入开展、落到实处。去年确立的重点支撑项目45个,其中市级13个,区级32个。二是重点推进。突出 “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工作,制定在全市开展“村村设法律顾问”工作的意见,扎实开展摸底调查、律师选聘、合同签订等工作。同时,通过张贴通告、发送短信、印发名片等方式,依托公示栏、LED屏和微博、微信等平台,将法律服务资讯发送到千家万户,做到家喻户晓。注重绩效考评,在海沧区试行村(社区)法律顾问考评办法,被评定为不合格的,不再推荐与村(社区)续签法律顾问协议。三是强化保障。将法律服务项目纳入政府采购目录。在村居法律顾问工作方面,由各区财政部门每年给予辖内各村(社区)2000元到10000元不等的法律顾问工作经费;在人民调解工作方面,由市、区两级财政各按每人每年0.8元的标准,分别安排调解员岗位补贴和案件补贴经费预算;在社区矫正工作方面,将政府购买社区服务所需资金从部门预算经费中统筹安排,去年以来全市共投入390余万用于购买社区矫正服务。
二、科学配置,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实现便民化服务
厦门积极整合司法行政部门服务保障民生的各项资源,加快构建“实体+专业+网络”的便民法律服务平台。一是建立完善三级服务平台。充分利用司法行政部门现有的服务中心、服务窗口的功能作用,依托区法律援助中心设立法律服务大厅,依托镇街司法所设立法律服务站,依托村(社区)调解室设立法律服务联系点,建立了区、镇街、村居三级服务平台。重点完善区法律服务大厅的便民服务设施,按照“统一受理、一站式办理、一条龙服务”,为群众提供综合性法律服务。二是建立完善专业服务平台。积极推动公共法律服务更多地向社会治理末端延伸,向特定行业和专业领域拓展。依托工、青、妇、残联等群团组织设立的法律援助工作站,为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提供高效、便捷的法律援助服务。依托医疗纠纷、环境保护、劳动争议、物业管理、道路交通等行业性、专业性调委会,为特定行业的纠纷当事人提供专业化、优质化的纠纷解决服务。三是建立完善网络服务平台。积极推动线下法律服务资源有效架构到线上平台,抓紧实施“12348法律服务平台”项目,开发建设 “海沧法律服务e超市”、“湖里法律在线APP”,实现法律服务与手机移动终端联动,按照网上“统一接待、统一分流、统一协调、统一督办”的流程,为群众提供法律宣传、法律咨询、法律援助和办理公证等“一站式”服务。
三、多元供给,公共法律服务产品实现精准化投放
厦门运用共同缔造的理念,引入各种力量积极参与建设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成功打造出一批“适销对路”的法律服务产品。一是专业力量。一方面,落实“谁执法谁普法”制度,推动行政机关在专业行政领域为人民群众提供的法律帮助和法律支持。另一方面,组织动员法律服务工作者积极投身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去年,遴选375名律师挂点服务村居换届选举工作,组织54家律师事务所对接保障216个重点建设项目,积极为336个建设工程项目提供公证服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二是社会力量。因应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培育发展了一批精准解决专业纠纷的调解工作室,如专门化解物业纠纷的 “宽绰调解工作室”、受理调解出租车行业矛盾纠纷的“福伟调解工作室”、驻点处置征拆纠纷的“小邱调解工作室”等。组织动员高校法律专业的师生、退休政法干警等社会专业力量,参与到各地根据辖区特点举办的法律早市、法律夜市、普法驿站等特色法律服务活动,被群众亲切的称为“家门口的法律服务站”。三是科技力量。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网络信息技术,开发公证云在线办证平台,让用户随时随地通过电脑或手机完成申办、提交材料等公证全流程;开发“海沧调解在线APP”,形成在线答疑、线上预约、线下调解等功能为一体的调解平台;开发“思明法律援助APP”,实现法律援助在线预约、法律咨询、信息推送及法律常识普及等功能,打造一批线上线下通联互动、便民亲民的法律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