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市加快构建大武夷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南平市位于福建省的北大门,是南接北联的战略要道。近年来,按照省委、省政府“百姓富、生态美”的发展目标,在南平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领导下,在省交通运输厅的大力支持下,南平市交通基础设施有了跨越发展,基本形成以航空、铁路、高速公路为主骨架,国省干线和农村公路网为脉络,物流园区和客运枢纽为节点的外畅内联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近三年来,南平市交通基础设施规模始终在全省前列,年度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规模占全省12%-15%(不含铁路、机场),在四个山区设区市中排名第一。今年5月,南平又成功申报国家交通运输部第二批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城市区域性试点(全国仅7个城市入选),为加快南平市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绿色发展,助推福建生态省建设,加快交通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明年上半年,全省首条高速铁路——合福高铁将建成通车并贯穿南平境内,南平将全面进入高铁时代。
初步形成闽北区域性交通枢纽框架
公路建设加快推进。至2013年底,全市公路总里程达1.4万公里,约占全省的1/6,为全省第二。其中,高速公路已建成通车6条753公里,通车里程居全省首位,8个县(市、区)实现通高速;国省道通车里程1378公里,约占全省的1/5,10个县(市、区)实现二级以上公路连接;农村公路通车里程1.2万公里,位居全省第一,实现了通建制村道路百分百路面硬化。
通行条件逐步改善。率先在全省提出三年内完成5000公里农村公路安保工程和两年内完成约占全省1/4的226座四、五类危桥改造的工作目标。三年来,共实施农村公路安保工程4630公里、改善754处事故多发路段、改造危桥275座,完成数量在全省均位居前列。
内河航运形成以南平为枢纽,向建溪和富屯溪辐射的“Y”字形水运格局,内河航道里程675公里,为全省最长。
运输场站取得新的突破。首个国家级综合客运枢纽南平客运中心主体工程已完工,即将投入运营,2个对接高铁时代的国家级综合客运枢纽均已开建,计划明年与高铁同步投用或部分功能投用。1个国家级综合货运枢纽(闽北货运枢纽)已投运,产业集聚效应凸显。道路运输服务水平显著提升。出台《南平市构建大武夷旅游道路旅客运输体系实施方案》,围绕服务大武夷旅游发展,着力构建旅游专线、高铁换乘、空港快线和武夷新区同城化客运网络体系。优先发展城市公交,完成《南平中心城市公交规划》编制工作,并启动《武夷新区公共交通专项规划》和《建阳至武夷山同城化专线规划》编制工作,推进武夷新区同城化客运体系建设。未来,闽北交通运输发展潜力大、后劲足。
加快打造高铁时代交通运输网
省委九届十一次全会和南平市委四届七次全会后,南平市交通运输部门迅速贯彻落实会议精神,紧紧围绕“服务产业发展、服务城镇化加速、服务群众安全便捷”,2014-2018年交通基础设施计划投资630亿元。
高速公路方面。列入规划的11条高速公路将全面建成,通车里程达1044公里,居全省第一,实现“县县通高速”目标,形成以武夷新区为中心的市域“1小时经济圈”。
普通公路方面。全市普通公路里程达14101公里,投资额保持逐年增长;国省干线一级公路实现零的突破,将达140公里,二级公路达1380公里;新增16个乡镇通达三级以上干线公路,全市94%乡镇实现“镇镇有干线”;公路密度提高至57.59公里百平方公里。
内河航运方面。推进崇阳溪绿色生态航道建设,实现武夷山至武夷新区游船通航;开建延平新城港码头,改善南平闽江沙溪口电站坝下至延平区夏道航道,推动贯通闽江干流航道。
运输方面。城区公交站点500米覆盖率提高至90%以上,建成大型公交场站2个以上;各县(市、区)基本建成公交场站2个以上,重点乡镇建成公交首末站1个以上;万人公共交通车辆拥有量达12标台以上,公交出行比例将超过35%。全面实施《南平市构建大武夷旅游道路旅客运输体系方案》,进一步完善高铁客运接驳及配套服务,为高铁旅客提供“零换乘”和“无缝衔接”的客运服务,推进武夷新区同城化客运网络体系建设;客运场站由增至15个,新增旅游客车190辆、班线客车80辆、班车线路14条,公交车300辆、公交线路20条,出租车200辆。现代化交通物流进一步发展,货运枢纽增至5个,营运重型货车比例提升至45%,甩挂运输发展成效进一步显现。
展望未来,面临着交通运输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和挑战,南平交通人将锐意进取,拓步向前,全面构建现代化的大武夷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南平市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提速提供有力保障。
(叶衍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