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草原缘何易陷蝗虫危机

12.08.2015  01:21

   中国气象报记者 申敏夏 通讯员 余亚庆

  “作为牧民,我最怕蝗虫,因为它们常常给羊群带来灾难!”从小在内蒙古自治区乌拉特草原放牧的牧民斯琴毕力格忧心忡忡地说。

  在我国北方草原地区,蝗虫灾害始终是生产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今年七八月份,内蒙古、新疆等地草原由于前期温度偏高、降水偏少,使得蝗灾发生的风险等级较高,不少地方出现了蝗灾。

   蝗虫数量增多背后的气象因素

  蝗虫,俗称“蚱蜢”,种类繁多,数量庞大,生命力顽强。它们能栖息在各种场所,在山区、森林、草原、低洼地区及半干旱区分布最多。据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农牧业局局长王健介绍,草原蝗虫有上百种,其中能真正产生危害的只有十种左右,因此大部分蝗虫是不会对农牧业生产产生大规模灾害的。

  “蝗虫与草是共生的关系,只要有草的地方就会有蝗虫,但是否成灾有一定的标准。”国家气象中心农业气象中心正研级高级工程师郭安红介绍。

  受限于自然条件,一般情况下蝗虫的数量都维持稳定。然而,如果气象条件产生变化,那么蝗虫数量就会突然增多。其中气温偏高、空气干燥、土壤干旱是有利于蝗虫生长的最主要因素。

  “2014年冬天的温度比常年同期偏高,不利于杀死蝗虫的越冬卵,从而使次年蝗虫的基数变大,为蝗灾暴发奠定了基础。”郭安红介绍说。

  此外,在今年蝗虫幼虫的生长发育期,温度和湿度条件均对蝗虫有利。国家气象中心数据显示,由于今年4月至5月草原区大部平均地表温度在10℃以上,新疆大部、内蒙古西部等地普遍达12℃至24℃,温度较高。“加上冬季积雪融化有效补充了土壤的水分,这些条件非常有利于草原蝗虫胚卵发育和孵化。”郭安红说。

  而到了6月草原蝗虫幼虫的主要生长阶段,北方草原也并没有较强的降水过程。因此,7月,内蒙古、新疆多地出现蝗灾。气象部门也早在6月,就根据草原蝗虫发生发展气象等级预测模型计算结果提醒有关部门注意防治虫害。

   蝗灾发展的渐进式过程

  对于蝗灾,治蝗专家有个说法:不起飞,不成灾。也就是说,只要蝗虫飞不起来,就不会形成灾害。然而,蝗虫一旦起飞,其飞过之处将寸草不生。

  2004年,内蒙古乌拉特中旗巴音哈太苏木发生蝗灾。“半寸多长的蝗虫到处寻找目标。蝗虫掠过,原本绿色的草场很快就只剩下光秃秃的、泛黄的一片。”斯琴毕力格回忆。

  其实,每年草原都会或多或少发生一些蝗灾,在草原的自然生态系统中,蝗虫种群因其自身的生物学特性以及环境因子的影响,种群数量常常发生波动。一旦种群密度达到一定数目,即可出现蝗灾。

  “蝗灾的发生、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本身有一个周期。”郭安红说,“但也会受到环境、生态等外在因素的影响。

  俗话说,久旱必有蝗。这是因为蝗虫是通过取食植物而摄取水分的。如果遇到比较干旱的天气,蝗虫需要取食更多的植物才能满足其所需水分。加之成熟的蝗虫迁徙能力很强,当蝗区草场产草量已无法满足蝗虫取食的需要时,蝗虫将大面积扩散、迁移,从而造成严重的影响。

  然而,蝗灾的发生既是自然过程的产物,也是人类活动影响下的结果。

  “除了干旱之外,荒漠化也增加了蝗虫产卵繁殖的场所,易导致草原蝗灾。”郭安红说,“由于过度放牧,使得草原退化、沙化,利于蝗虫大规模生长繁殖。同时,生物多样性降低,蝗虫天敌种类、数量剧减,使得草原蝗虫种群数量失控增长。

   气象科技助力防治蝗虫

  据了解,蝗灾与旱灾、洪灾并称为影响我国农业的三大自然灾害。随着我国不断完善水利设施,干旱的影响范围越来越小,在新中国成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蝗区缩小,蝗灾发生率也下降了很多。然而,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随着一些地方生态环境的退化,加上气候变暖等因素的影响,很多地方出现新的蝗灾区。

  “蝗灾其实每年都有,只是发生面积和虫口密度不同,灾情程度也有所不同。”王健说,“蝗虫是草原生物链条中的一部分,我们不可能完全除尽,也不能完全除尽,只要适度控制虫口密度不让蝗虫大面积出现就行。

  防治蝗虫有农业防治、生物防治、药剂防治三种方式。农业防治即兴修水利,做到旱涝无灾,并垦荒种植,改变蝗虫的栖息环境;生物防治即在蝗灾区,施放一些蝗虫天敌,如牧鸡,或大面积施用蝗虫微孢子虫;而药剂防治就是大面积使用化学药剂。

  长期以来,在蝗灾治理上,气象部门给农业部门和草原生态管理部门帮助很大,尤其是在古气候与蝗灾的相关性分析以及蝗虫发生的气象条件的预报方面。气象科技为农业生产和草原生态保护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我们制作并发布《农林病虫害气象等级预报》产品,报送相关单位。针对草原蝗虫,我们在其防治的关键期来到前,会根据草原蝗虫发生发展气象等级预测模型计算出结果,并通过综合分析,测算出草原蝗虫发生发展气象等级高、较高和低的区域分布,并对蝗虫的防范治理工作提出分类建议。”郭安红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