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榕台产业融合 清华学子“把脉”献策开良方

25.08.2014  09:22

  福州新闻网8月25日讯 日前,围绕“对接台湾自由经济示范区,深化榕台产业融合研究”主题,清华大学博士生实践服务团福州支队(以下简称服务团)开展实地调研,通过走访福州各大经济园区、访问在榕台商企业等方式获取一手资料,为榕台产业融合“把脉”献策。

  近年来,榕台产业实现多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台商大企业落户后,迅速吸引上下游企业跟进,建立生产基地,形成“产业集聚体系”。

  然而,服务团认为,福州在加速榕台产业融合过程中,存在蓝色经济产业园“软环境”建设不足、福清海峡商品贸易中心集群效应有待增强、人力资源比较优势受限、台商台胞合法权益保护方式过于生硬等问题。

  目前蓝色经济产业园还在筹备当中,尚无企业投产。服务团认为,以涉海高新技术产业、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海洋服务业为支撑的蓝色经济产业园,担负着承接台湾自由经济区产业转移的重任。但是,园区在加强“硬环境”建设时忽视“软环境”打造,不利于吸引企业落户和落户企业的发展。

  福清海峡商品贸易中心虽然已形成了以融林五金为龙头的五金产业集群,以贸旺水产为龙头的水产品加工产业集群等集群体系,但规模不大,品种较小,产业链不长。

  福州高新技术产业的科技人力资源总量不足,相对上海、北京、广州、深圳等大都市,人才入驻的机会成本大、回旋空间小,与榕台产业发展需求不匹配。

  加强榕台产业融合可以从人文、经济、服务、人才等多面来加力,服务团开出以下良方。

  一是加强两岸文化交流。福州可以成立专门的闽台文化工作协调小组,加强对台文化交流工作的组织协调,统筹文化交流工作,开展文学艺术、社会科学等全方位多领域文化交流。

  二是建设蓝色经济产业园区公共质量监督检测机构。闽台蓝色经济园区可建立公共权威的食品药品质量监督检测机构,提供动物实验、药理安全评估、质量控制、中试与工程化研究、临床CRO等服务,有利于促进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确保食品药品安全。

  三是设立信息服务平台。在招商方面,福州可以建立统一的招商平台以及开发区门户网站,扩大知名度;在服务企业方面,福州可以建立资料库、数据库,为企业提供技术、人才、标准、市场等信息。

  四是设立科技研发服务平台。通过政府、高校、科研机构,以及园区内相关企业,甚至是有竞争关系的企业协同进行研发,一方面减轻企业科研经费压力,一方面可以共享科研成果,有利于福州市产业升级,同时还可以培养一批高科技技术人才,实现政府、企业双赢。

  (福州日报记者 柳丹)

【责任编辑:林少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