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营造良好“三创”环境
今年以来,我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产业、创新、资金、政策“四链融合”,努力营造创新创业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今年上半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6%,38个大类行业增长面达89.5%;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9%,增幅高于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平均水平5.3个百分点。
机制激励,企业研发动力足
为鼓励企业加大研发力度,我省今年继续加大财政奖补力度,建立创新激励与企业财税贡献、产出、研发投入等绩效挂钩机制,力争全省研发投入增长22%以上。
企业研发投入分段补助政策,便是促进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的“驱动器”之一。来自省科技厅的数据显示,今年我省已下达企业研发经费分段补助预补助省级承担资金3亿元。截至目前,共有1243家企业获得补助,涉及企业研发投入163.89亿元。
省级企业技术改造投资基金也在为先进制造业企业提供投融资服务方面发挥“事半功倍”的作用。在去年已完成80.35亿元投放的基础上,今年新增40亿元。截至上半年,基金已累计带动制造业技改投资超过680亿元。
专注科技研发和结束改造的传统企业如今陆续迎来了收获期——
青拓集团在国内率先采用的RKEF镍合金生产工艺,以及全球独创并获得国家专利的“RKEF与AOD炉双联法”不锈钢冶炼工艺,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环保效应,使我省成为世界不锈钢行业的聚焦点。强大的自主研发能力,助力青拓集团也成为我省首家年产值超千亿元的民营企业。
泉州鞋服品牌正以越来越多黑科技元素运用以及前卫的工业设计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行业注入新的活力。安踏的“氢科技”、匹克的“态极”、特步力推的动力巢等科技,不仅在国内市场上造就爆款,也在海外市场受到追捧。据统计,泉州鞋类产品上半年出口翻番。
通过技术改造,翔丰华新能源材料生产基地项目,生产车间自动化程度达80%以上,每条生产线用工从10人降到3人,产能提高30%以上,效率提高40%以上;世纪电缆稀土铝合金电缆项目实现“以铝代铜”,极大节约紧缺的铜资源;百威雪津啤酒迁建项目全面推进建设节水工程,达到水耗2.85吨水/吨酒,远低于行业标准……
16日,由福建福宁船舶重工有限公司建造的国内最大深远海鲍鱼养殖平台“福鲍1号”顺利抵达连江县苔菉镇东洛岛海域,进行锚固工作。这不但是我国首制的智能环保型鲍鱼养殖平台,更因融合了风光发电、数据无线传输、智能预警、增氧装置等先进设备和技术而备受业界瞩目。从追求“订单”到苦研“技术”、勇拓“市场”,“福鲍1号”的建成不仅是福建船舶工业转型升级的有力注脚,也折射出当前我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风头正劲。
建设平台,营造良好“三创”环境
与此同时,我省不断完善各类平台建设,为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的“三创”环境。
半年来,我省积极鼓励龙头企业牵头组建产学研创新战略联盟,联动开展核心技术攻关和创新研究,并开展省级产业技术创新重点战略联盟认定工作。截至目前,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已累计有31家。
宁德时代牵头组建的电化学储能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如今正为我省新能源电池行业发展提供创新动能。而在宁德时代的带动下,宁德也成为国内最大的聚合物锂电池生产基地,当地的锂电新能源领域相关企业已累计申请国内外专利超3000项,参与制定行业标准超40项。
深化福厦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与自贸试验区、保税区联动发展,发挥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带动作用,成为创新的重要抓手。厦门设立自贸试验区全国首家保险产品创新实验室,建成省内首个在自贸试验区内的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集成电路产品测试认证公共服务平台服务企业2101家。
目前,全省累计创建各类众创空间500多家,省级众创空间215家,国家级52家,国家专业化众创空间3家。
我省还在创新服务机制上发力,推动一批高端项目落地福建。半年来,审批部门提前介入项目建设,推行项目联审联批、边审边批,压缩一半以上审批时间;“一线服务”机制,让下派党员干部工作组驻点重点项目建设一线,协调解决建设难题。
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我省对接签约民营企业产业项目已达近1800项。1—6月,我省民间投资增长达11.4%。在强劲的民间投资势头下,传统产业加速技术改造步伐,新兴产业链条不断补足补强,如今全省已培育形成集成电路和光电、高端装备、不锈钢等16个工业和信息化千亿产业集群。(记者 林侃 李珂)
【责任编辑:黄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