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强化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 建设一流科技创新高地
我省强化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加快打造国家实验室预备队,建设具有国内外先进水平、福建特色的一流科技创新高地——
创新引擎全速运转
福建创新发展的高能引擎正开足马力全速运转。
6月,厦门翔安区,嘉庚创新实验室的能源材料大楼里,首批6大功能平台的工程建设加紧推进。其中,亚洲首座无噪音精密加工和表征实验室的硬件设施施工基本完成,多项指标领先国际水平。“这是按国际领先标准建设的能源材料大楼。”厦门大学石墨烯工程与产业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周涵韬向记者介绍,该实验室已吸引一批国内外著名科学家加盟,与天马微电子、三安光电等60余家省内外龙头企业、创新型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自主或联合创办6家高技术企业,相关应用产品带动产值预估达30亿元。
嘉庚创新实验室是首批福建省创新实验室之一。以平台建设为基础,聚焦主导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区域特色重点产业,我省正着力打造一批高起点、高标准的省创新实验室,建设具有国内外先进水平、福建特色的一流科技创新高地。去年,先行启动建设光电信息、能源材料、化学工程、能源器件等4家省创新实验室。
育新机,打牢创新基础是根本前提。省科技厅负责人介绍,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我省加快推进省创新实验室建设,探索实验室组织管理、科研条件、人才引培和科研攻关等体制机制创新,全力打造国家实验室预备队。
驱动创新:破解急需 支撑产业
去年8月,一种石墨烯锦纶复合材料在福建恒申集团的生产线上实现50吨连续聚合纺丝。今年3月,又有石墨烯涤纶材料在厦门翔鹭化纤实现生产线百吨连续聚合纺丝,产品性能经第三方检测认定均远高于国标要求,并通过了欧盟纺织品信心100检测,符合婴儿级产品的严格要求。
这两种产品由嘉庚创新实验室与恒申、翔鹭等合作开发,创造性地打造了集抗紫外、远红外发射、抗菌、抑螨、负离子保健多功能于一体的石墨烯复合纤维。产品可广泛应用于无缝内衣、袜子、运动套装、家纺等领域,已与多家企业签订了生产订单和合作协议。
“我们实验室瞄准与能源材料相关的福建11条千亿产业链和厦门6条千亿产业链,正积极孵化引入‘三高’企业落地厦门,促进实验室先进科研成果产业化嫁接。”周涵韬透露,近日,该实验室与知名智库“强强联合”共同建设以产业化为目标的“精品产业园”,首批拟面向半导体与显示领域、智能装备领域和服务机器人领域引入10多项“三高”产业项目,落地后预期产值高达400多亿元。据悉,该实验室仅今年第一季度就获得授权发明专利55件,实验室主任田中群院士领衔完成的“电化学表面增强拉曼光谱学研究”项目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我省面临前沿学科融合和重大领域创新资源集成度不够高等痛点。省创新实验室以“驱动创新—破解急需—支撑产业”为使命,聚焦相关领域“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加强孕育新兴产业的新技术研究攻关,解决单一创新主体难以解决的科学技术问题,组织和实施一批重大项目。
省创新实验室之一——宁德时代创新实验室,着力在下一代高性能锂离子电池体系、新BMS算法和电池管理技术等领域,成为具有鲜明特色的国际领先创新高地。“实验室已在高能量密度锂离子电池技术等方面取得技术突破,全固态电池技术、金属锂电池技术等基础研究取得进展,相关技术水平均处于国际前列。”电化学储能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副主任魏奕民介绍。
在闽都创新实验室,科研攻关马不停蹄。实验室主任洪茂椿院士领衔团队研制出基于稀土纳米探针的新冠病毒IgM/IgG抗体即时检测试剂盒,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完成200多例临床检测,样本符合率达到98%以上。在清源创新实验室,仅2019年度就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8项、科技部重点研发专项课题1项;系列分子筛催化剂项目在邵武市绿闽环保公司实现产业化。
基础研究:稳定支持 激励创新
在清源创新实验室,其依托单位福州大学石油化工学院的侯琳熙教授团队正与佑达环保材料有限公司,针对面板和半导体行业使用的清洗剂等开展产学研合作。
“有了清源创新实验室雄厚的科研团队支持,我们的项目合作十分高效。”佑达环保材料有限公司负责人兴奋地说。他举例,复工以来,显影液这一上游原材料,因国外企业的断供让不少TFT液晶面板企业陷入困境。针对显影液大部分被国外企业垄断的现状,双方联合紧急开发“高浓度水基显影液项目”,仅用半个多月就攻克关键技术,4月份就建成了1条生产能力达3000吨/年的显影液生产线,目前产品已供两家上市企业使用。
“成立一年多来,我们实验室通过双聘双跨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已吸引多个国家级人才科研团队入驻。”清源创新实验室一位管理团队负责人说。
“从事基础理论研究的平台要足够高,站在国际学术前沿引领创新,还要足够宽,使不同学科不同兴趣的人能在一起进行交叉复合研究。而关键的还是靠人,要建设一支高水准并且有远大理想的研究队伍。”有业内人士认为,我省创新实验室迅速发展,应对风险韧性足,已初显其独特的体制机制优势和汇聚人才、集聚资源的强大平台效应。
“这里的管理体制机制自主灵活。”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说,省创新实验室在岗位设置、人员聘任、薪资待遇、职称评定等方面享有充分自主权。
“嘉庚创新实验室则采取合同聘用、项目合作、讲座顾问等多元机制,积极延揽国内外不同层次的领域专家。”周涵韬介绍,该实验室团队已有190人,包括科研人员150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5名、国家特聘专家4名、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9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3名、国家特聘专家11名,并组建了一支可为人才团队、产业孵化提供支撑的工程师团队23人。
“稳定支持基础研究也是对未来充满信心的表现,基础研究不能摊大饼,要把好钢用在刀刃上。”一位业内人士表示。打破对基础研究的支持主要以项目形式的做法,我省对省创新实验室给予稳定的经费支持。据悉,省财政2020—2026年实验室建设和运行经费投入总计39.2亿元,其中2020年建设经费投入达4.8亿元。
为激励科研团队创新积极性,我省创新省创新实验室的科研组织方式。“我省鼓励省创新实验室探索科研项目经费使用‘包干制’改革试点,不设科目比例限制,由科研团队自主决定使用,并允许其自主设立的科研项目资金拨付给合作单位。”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介绍。
咬定目标不放松,全力打造国家实验室预备队,省创新实验室正用扎扎实实的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争做创新变革的弄潮儿。(记者 李珂)
【责任编辑:黄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