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热议创新发展:着力创新之举推进创新驱动
代表委员们认为,“十三五”的福建,进入强化创新驱动、完成新旧发展动力转换的关键期,必须完善顶层设计,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对政府服务意识与机制、人才认证模式、科研体制与管理机制、金融与资助体系等多方面进行整体设计,强化创新对提高供给质量的支撑,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局面。
协同融合,搭建创新平台
要创新,就必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优化科技创新政策,不断创新管理和监管模式。
脱胎于计划经济的科技体制,不尽合理。“比如,科技研发平台建设上,平台间存在交叉重叠,科技部门抓企业工程研发中心建设,发改、经信部门抓企业工程中心,存在交叉重叠。”省人大代表、福建龙溪轴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曾凡沛认为,福建可先行先试,理顺主管部门,加强部门间科技资源配置的协调沟通,科技部门可主抓应用基础研究,经信部门抓产品开发、工艺技术。他建议,全省统筹建立面向行业的支柱产业、重点产业的公共研发平台,还可在地市设分中心,为行业的中小企业提供共性关键技术,运行经费上,以平台为企业服务的成效来配比。
省政协委员、福建农林大学副校长王宗华建议,探索企业主导、院校合作、多元投资、军民融合、成果分享的新模式,建设一批跨界交叉领域的创新平台。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建设好国字号研究机构。对此,省政协委员、中科院福建物构所所长曹荣表示,科研机构必须重视企业需求、重视原始创新和源头技术的研发、重视科研成果转化,打造从原始创新到技术变革再到技术应用的链条。他建议,我省加大研发投入,目标明确地用科技研发解决产业应用问题。
激活主体,让企业唱主角
代表委员们认为,加强科技创新,目的在于产业的转型升级,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应该唱主角。
“现在,大部分的制造业企业还在为生存而奋斗。实体经济下滑,主要原因是科技与技术力量不够强,企业做大容易做强难,要注重技术内涵,因为内涵难以复制。”省人大代表、福建赛特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汪坤明说,在德国,一大批中小企业凭借其看家技术本领,使其产品及服务在行业、专业领域独占鳌头,成为技术研发的“隐形冠军”,工业和服务业的中坚力量。
“我们缺少这样的‘隐形冠军’,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需进一步凸显。”他认为,一方面,应该优化资源配置,将政策向企业倾斜,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另一方面,更需要优化科技创新环境。
“科技创新应紧扣市场需求,真正支撑企业发展。”省人大代表、莆田中涵机动力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忠说,对企业而言,科技创新投入往往很大,特别是一些新兴产业,他建议,科技资源配置上,要紧盯新趋势,特别是那些市场需求巨大、技术突破又快到“临界点”的行业和领域倾斜,以获取更大成效。
留住人才,激发创新活力
代表委员们认为,目前,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原因在于缺乏产学研的有机结合,要充分发挥市场对配置科技创新资源的作用,打造产学研创新利益共同体。要实施更加积极的创新人才引进政策,集聚一批站在行业科技前沿、具有国际视野和能力的领军人才。
致公党福建省委员会建议,抓住自贸试验区重大机遇,有针对性地重点引进一批我省发展急需的留学人员回国创业,依托各地留学人员创业园等创业载体,加强包括法律、金融、人才项目中介、市场开拓、公共技术服务等内容的创业平台建设。
还有代表委员提出,政府主导人才资格认定,有脱离实际现象。比如,往往本着传统学术导向评价机制,重学历、职称、获奖,而轻技术、经验、能力,使得企业无法利用政府人才优惠政策留住自己真正的人才。他们建议,要完善人才培养使用、考核评价政策,调动各类人才的科技服务领域创业创新积极性。
省政协委员、福州大学测试中心主任张兰建议,加大大学生创业支持力度,建立健全大学生创新创业资金支持体系和政策保障体系,建立健全与高校对接的专门协调机构。
此外,代表委员们认为,金融创新步伐仍跟不上科技创新的需求,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依然存在,应围绕企业技术需求,推出有利于创新创业的金融产品。
“政府部门应与金融部门形成合力,推进科技与金融的结合。政府支持了,银行也就敢跟进了。”省人大代表、新万鑫(福建)精密薄板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维林认为,政府应加强对科技金融的引导,积极设立财政性科技金融专项引导资金,运用贷款贴息、创投引导、风险补偿等方式,借助金融投资机构发掘科技创新的市场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