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凉山打响教育扶贫攻坚战 教育信息化已有起色

11.09.2015  13:36

  9月10日,第31个教师节当天,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主任张玉台,副主任马德秀、李卫红和多位全国政协委员组成的慰问团一行从西昌出发,乘车7小时,赶赴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盐源县的一所小学慰问当地教师。

  行进在颠簸的山路上,委员们看到从半山腰升起股股白烟,如云似雾。当地老乡说,这是雨后山民为了给羊群取暖而点的烟。生活在连绵的大山中,“放羊挣钱、挣钱娶媳妇,娶媳妇养娃、养娃放羊”仍是许多山里人的命运轨迹。“只有发展教育,才能阻止贫困在代际间传递!”委员们的思绪也随着袅袅白烟飘向大山深处。

  一份调研报告引发的关注

  由于历史、自然条件等多重原因,贫困的凉山长期饱受教育贫困的煎熬。2014年,四川省政协教育委员会将“调研凉山教育发展情况”上报省政协主席会议,被列为省政协年度重点调研。

  “一定要掌握第一手翔实的资料。”本着这一调研目标,当年4月到6月,四川省政协教育委员会先后组织委员五下凉山州13个县实地考察,并拍下大量影像和图片资料。在形成调研报告初稿的基础上,又组织了多场委员座谈会,对大小凉山基础教育的现状进行剖析,并力图从操作层面针对大小凉山的一些特殊情况、突出问题提出应对之策,最终形成了题为《进一步加大力度加快推进大小凉山走出基础教育窘境的建议》的调研报告。调研报告和视频资料在省政协主席会上审议时引起了强烈反响,省委书记王东明先后两次批示分管省长和有关部门研究处理。

  2014年11月,省政协教育委员会在拜访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时带上了这份调研报告,得到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的重视,并引起更多全国政协委员的关注。

  2014年12月24日,本报记者基于这份报告采写的报道《凉山教育窘境》和相关评论《城镇化过程中教育资源要未雨绸缪》在本报教育周刊刊发。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第一时间对报道作了批示,请四川省省长魏宏关注。

  时隔8个多月,当本报记者来到凉山,随时随地都能够感受到凉山教育扶贫攻坚战的火热氛围。

  8日,记者恰遇正在举行的凉山州优秀教师表彰会。凉山州州委书记林书成,对全州领导和教师几乎呐喊般地提出要求:“我要求我们的县委书记做教育书记,县长做教育县长,教师要做好样的教师!再难也要把凉山教育搞上去!

  9日上午,由省政协副主席赵振铣主持“加快推动凉山基础教育发展”重点提案办理协商会在西昌市举行,省发改委、财政厅、教育厅等部门负责人与教师、群众代表与会。省发改委和财政厅透露,省财政对大小凉山教育经费支持的增长趋势将会继续。

  协商会现场播放了名为《明天的太阳》的短片,呈现了凉山一些地方师生生活的变化。观后令人欣慰动容:2014年6月,同在凉山州普格县民族中学教书的一对夫妻教师分别在20人一间的宿舍中接受了采访拍摄。他们在这里工作了11年,也分居了11年;而今年7月,站在即将落成的新家门口,短片中的中年女教师高兴地哭了——他们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家;

  镜头转向凉山州盐源县民族小学一间崭新的教室——瞪着清澈的大眼睛,60余名彝族娃娃们坐在自己的板凳上,可以自由地活动手脚,不再像一年前那样4个人挤一张课桌、坐一条板凳,一上午都不能动,只能蜷缩着身体;

  “这是全乡最好的厕所。娃,你一定要把书读好。”一位彝族老人站在学校新盖的厕所前叮咛小孙子——久居城市的人难以想象,这个新建的厕所居然给老人带来了如此的幸福感。

  ……

  短片不能尽述变化。而事实上,已经有更多人正在从如火如荼的凉山教育扶贫攻坚战中亲眼见证了变化,亲身感受了幸福。

  攻坚战在大山中打响

  参加此次提案督办现场会的几位彝族老师动情地回忆道:之前彝族百姓教育观念弱,认为让娃娃上学还不如去放牛,经常是老师们满山挨家挨户求家长让孩子来上学。而如今,凉山的乡亲们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开始追求更好的教育。而由于软硬件建设还跟不上迅速增长的教育需求,大班额等问题随之出现。

  针对凉山特别是彝族聚居区的特殊情况,2014年6月,四川省启动了《大小凉山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4-2018)》,计划用5年时间,通过大力改善办学条件、扩大中小学寄宿制规模、发展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等措施,彻底改善凉山师生工作生活条件。同时,中共四川省委专题研究部署了扶贫开发攻坚工作,作出《中共四川省委关于集中力量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确保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教育,特别是凉山教育成为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5年2月10日,四川省长魏宏主持召开了研究凉山州教育发展的专题会议。会议强调将继续实施“大凉山彝区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和“大小凉山彝区教育扶贫提升工程”,明确指出2015年工程项目所需2.1亿元资金预算缺口由省财政负责落实解决。同时自2016年开始,该项资金变成长效机制,纳入年度省财政预算基数。

  针对本报报道中所反映的问题,会议还指定教育厅、凉山州政府要列出问题整改清单,制定整改方案,明确责任人和时间表,定期汇报、限时完成。并强调要举一反三,对区域内其他学校存在的类似问题要一并研究解决。

  据四川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对凉山州中小学教师住房情况调查摸底已经完成,特别是对无教师周转宿舍和教师周转宿舍严重不足的学校数量、无周转房教师数量、夫妻同在县内任教但无单独住房等情况进行了摸排核实。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可立即解决的要立即解决,不能立即解决的制定解决方案”。

  在本报报道中提及的普格县民族中学,100套新建教师住房预计今年10月即可交房———一个月后,该校106位教师都将搬进新房,一些分居多年、各自住在集体宿舍的夫妻教师终可团聚。

  本报报道中反映的盐源县民族小学大班额问题也得到解决:在今年春季学期开学时,盐源县教育局即按就近入学原则,将居住地在教师进修校附近的252名学生分流到另外一个学校就读,盐源县民族小学原有12个班扩充为22个班,平均每班63人,县教育局还在县城周边新建、改扩建3所学校,已征地19.97亩,规划征地面积80亩,落实资金2251万元,逐步化解大班额现象。

  今年7月召开的四川省委会议再传佳音:从2016年春季开学起,对包括凉山州在内的民族自治州、县实施15年免费教育。在实行9年免费义务教育和免费职业教育的基础上,全面免除3年幼儿园保教费,全面免除3年普通高中教育学费并免费提供教科书。另外,省委、省政府还决定在大小凉山所有行政村建立汉语辅导员制度,每个行政村配备2名辅导员。

  关注仍在继续

  经过7个小时的跋涉,张玉台一行终于翻越大山,来到凉山盐源县与部分优秀乡村教师代表一起过节,并为慰问的小学送来了华中师范大学捐助的双轨课堂教学系统,帮助这里的师生实现了教育信息化的愿望。当孩子们在网上一会儿看到来自大城市的老师在电子屏上弹奏钢琴,一会儿又看到同镇另一所学校的小伙伴也在进行异地分享时,既惊讶又兴奋。

  看着孩子们满眼的惊讶与兴奋,慰问团的委员们对凉山教育扶贫攻坚产生了新的思考——信息化手段恐怕是能够尽快缩短凉山与外界教育差距最有效的办法。

  对此,慰问团成员、全国政协委员、华中师范大学党委书记马敏有着深刻的感受———他于9月7日先行到达西昌,驱车1个半小时,翻过连绵的大山,回到了40年前在凉山做知青时当代课教师的学校———冕宁县大桥镇中心小学。在学校门前,马敏刚举起手机准备拍照,一个高大健硕的彝族汉子从人群中快步走来高声喊着:“马敏老师!

  被40年未曾谋面的学生一眼认出,马敏直言内心“百感交集”。40年前的学校,今天只残存校门口的一角旧墙,校园里崭新的校舍、师生宿舍楼让马敏有些惊讶。现在学校有900名彝族孩子,其中100名是寄宿生。校长就是这所小学的毕业生,从西昌民族师范学校毕业后已在此从教12年。对于一个月3500元的薪水他很满意、很知足,只有一个小小的心愿:希望提高学校的教育信息化水平。

  然而,刚刚有所起色的凉山教育,距离信息化还有太长的路要走。彻底改变凉山教育窘境,需要做的事情还很多。继去年《进一步加大力度加快推动大小凉山走出基础教育窘境的建议》提出并得到省政府积极采纳后,省政协的关注仍在持续——建议建立内地名校与彝区学校之间单点对单点的联系模式;能否在大城市学校中建立凉山高中班?……一个个新的问题又被提出。

  “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张玉台在向凉山教师们表达敬意的同时指出:“我们要下决心为凉山的孩子们提供公平的、有质量的教育,阻止贫困的代际传递。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也将持续关注!

  关注,仍在继续;攻坚战,才刚刚打响。记者 贺春兰 修菁

  (人民政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