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百年的兴安书院 一片红瓦现身莆田西岩寺

27.03.2015  17:30

消失百年的兴安书院,其一片红瓦现身市区西岩寺。该瓦片历经风雨却完好无缺,它见证了莆田书院林立、学风浓厚的文献名邦历史。

昨日,记者赶到西岩寺,寺里的宽印法师小心翼 翼地打开一个包裹,捧出瓦片(如图①)。记者看到,瓦片正面左下方雕刻着“兴安书院”楷书字体,字迹清晰(如图②)。这张瓦片形状与莆仙民间常见的红瓦一 样,但“块头”较大,也较厚实,比普通瓦片重。经现场测量,长25.5厘米,宽24厘米,厚1.8厘米。

宽印法师说,几年前,西岩寺后殿翻建。当时, 他在拆卸下的砖瓦堆中,挑选可以再利用的建材,无意间发现了这片与众不同的红瓦。意识到这是珍贵的古物,他赶紧再寻找,遗憾的是,刻有“兴安书院”的红瓦 仅有一片,这些年他都小心保存着。但他始终不明白,兴安书院的瓦片为何会出现在西岩寺的屋顶 上?

记者从《莆田市教育志》查找到,兴安书院地址 在府城西门洞桥头(今城厢区梅峰街),初名明宗书院。明万历年间,分守徐即登倡建,延丰城人李才集诸生讲学,并修明宗书院志,郡人陈经邦作序。清乾隆五年 (1740年),改称兴安书院,内附平海卫学,俗称小府学。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添附莆田县学。到清嘉庆年间,学院办学成绩已名扬海内外,故学院 被视为府学院。清光绪年间,书院废为学堂。由此可断,这瓦片应该是清代年间的物件。这座学院培养了许多载入史册的名人,如清朝御史江春霖少年时就曾就读于 兴安书院。时至今日,兴安书院荡然无存,但其曾为文献名邦奠定了学术文化基础。

莆田地方史专家黄国华说,城内西岩寺原是明代 礼部尚书陈经邦的别墅。陈经邦耿直敢言,文学成就尤高,重修《大明会典》时任副总裁,后来请求辞职回莆后就隐居在这座西岩别墅。陈经邦去世后,他的孙子陈 钟岱居住在此。那时清兵入关,莆田沦陷,他与莆田诸名卿公子响应朱继祚,举兵复明,收复了莆田城。不久,清兵大举反攻,起义失败,朱继祚被捕殉国,陈钟岱 毅然削发出家为僧,法号体玄,他把西岩别墅改名为西岩寺,供奉清修。又嘱其妻妾与婢女,欲改嫁的则不留,愿修行的,则在岩下另建一座西隐尼寺。他的妻妾及 婢女均不肯离去,在西隐寺事佛终身。陈钟岱九十余岁时,把别墅正式改建为寺,立名“西岩广福寺”,为龟山福清寺城中廨院,供奉无了祖师和月中祖师的塑像, 自己成为该寺的开山祖师。这座位于城厢区田尾地段的寺院在黄昏时夕阳返照,千里流丹,万里生辉,风光如画,令人陶醉,故有“西岩晚眺”之称,为莆田旧廿四 景之一。至于百年前兴安书院的瓦片缘何会出现在西岩寺的屋顶上,这谜团尚待揭开。(湄洲日报 黄凌燕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