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问】兰思仁:中国水土流失治理向世界分享什么?
【解说】当前,全球面临着越来越多来自生态环境的挑战,而福建省长汀县成功治理水土流失的经验,向世界提供了一种宝贵的借鉴。2021年10月,长汀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实践,入选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生态修复典型案例,向国际公开推广。中国水土流失治理可以向世界分享什么?国家林草局(国家公园管理局)咨询专家、福建农林大学校长兰思仁近日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
【同期】福建农林大学校长 兰思仁
我们在这个治理过程也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成果,但是得不到巩固,因为在治理的过程中,老百姓的生计并没有得到改善。治理了一段以后,劳动力没有从这个山上解放下来,他又回到山上去开荒,又造成新的一轮的水土流失治理,所以这个经验的启示就是我们说的,不能就水土流失治理谈水土流失治理。一定要和我们的经济发展、产业发展、民生改善,紧紧地结合起来。第二点体会就是我们推动水土流失治理一定需要采取这个系统治理的模式,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第三个我觉得要调动我们广大老百姓,老百姓没有参与进来,民众要是没有参与进来,是不可持续的。
【解说】长汀县曾是中国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县份之一,草木不存,红壤遍露,山岭一片赤色。“山光、水浊、田瘦、人穷”,是当时自然生态恶化、民众生活贫困的真实写照。1985年以来,长汀县累计减少水土流失面积114.68万亩,水土流失率从1985年的31.5%降至2020年的6.78%,生态环境得到根本性改善。过去的“火焰山”变成了绿满山、果飘香。“长汀经验”不仅对中国具有典型示范作用,也是向世界讲述生态文明建设中国故事的良好范本,在传播中国生态智慧、贡献中国绿色经验方面意义深远。
【同期】福建农林大学校长 兰思仁
我们比如在选择绿色植被恢复的过程中,既要考虑它生态功能的强大,生物的多样性,但我们同时呢也把能够产生经济效益,比如说把一些经果林,就经济林木、果树融进去,包括菌草,菌草根系很发达,能够恢复生态,它还可以作为食用菌的培养基,它就有经济收益啦。有经济收益它又反过来对这个治理呢有更大的动力和积极性了。这就实现了一个良性循环。国外就很欣赏我们这个做法。那不就成为一种中国的方案,中国的智慧了吗?我认为对全球的生态治理,世界各国的水土保持、水土流失治理,都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解说】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掀开了全球共同推进生态环境治理的新篇章。中国取得的绿色发展成绩有目共睹。兰思仁表示,世界各国应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背靠背、肩并肩共同守护地球家园。
【同期】福建农林大学校长 兰思仁
治理水土流失是一种过程,它是要推动人与自然和谐,是推动我们说的自然生态系统可持续。不但要治理好,不再造成水和土的流失。这是一个起步的阶段。更多的让我们的生态系统能力更强大,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的发展。那么实现人和自然之间和谐共生,这个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才是我们的目标之所在。
记者 吴晟炜 福建福州报道
【责任编辑:彭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