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属公立医院改革满月 三甲医院加速归位
8月5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储白珊)
8月1日,我省省属公立医院药品、耗材零差率改革满月。记者连日走访发现,城市公立医院尤其是三甲医院的门诊量暂无明显变化,但各家医院都加强了对高价药品、高值医用耗材采购数量和金额的重点监控力度,以求在此轮综合改革中实现“医院收入不降低”。
专家分析,“两降一升”(药品、耗材零差率销售,降检查费,医疗服务价格上升)实施后,随着医疗服务价格和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深入推进,分级诊疗制度逐步完善,城市公立医院将回归其应有的功能定位,发挥其在基本医疗服务提供、急危重症和疑难病症诊疗等方面的骨干作用。这对总体医疗水平处于全国相对靠后的我省,是一次技术提升的良机。
高质量医疗服务逐步加量
7月28日,包括台湾医学专家在内的两岸数十位医生聚集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现场观摩一台3D打印模型指导下的精准微创手术。
手术名称叫“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最难的一步是精准定位——一旦碰到脊髓,容易出现神经损伤、截瘫等并发症,但32岁的患者术中出血不到20毫升,两天后病情就明显好转,因为在术前,医生按1∶1的比例用3D打印出他的颈椎模型,电刀该切到哪儿、切多少,医生都心中有数。
在微创手术中引入3D打印模型预估技术,并应用于医学继续教学、医学操作模拟实践,全国少见。就在不久前,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在国内首创将3D打印脑动脉瘤个体化模型用于指导脑动脉瘤的精准治疗,也得到国内同行高度关注。
高质量医疗服务,是衡量一个省医疗技术水平的关键性指标。近年来,我省高质量医疗服务的数量在逐步增加:
在省立医院,多功能手术室联合胸腔镜微创手术能够一次根治复杂先天性心脏病。
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脊柱肿瘤经后路一期全脊椎整块切除加重建”手术国内仅少数医院能够开展。
在协和医院,大血管破裂修复手术中运用了国际首创的三分支支架血管,使得“主动脉夹层”患者不仅手术时间大大缩短,术后并发症的风险也大大降低。
……
专业学科实力也在持续壮大。省医学会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年底,我省共成立62个专科分会,专科分会青年委员会达到41个,专业学组共有150个,目前处于全国中上水平。
激励措施正在形成合力
今年5月,国家医疗数据中心对外发布首届中国最佳临床学科评估排行榜。这份榜单中,我省仅有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出现在“口腔综合”学科中,排名第11位。
这说明我省的整体医疗技术水平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采访中,记者发现绝大多数三甲医院的一线医务人员都强烈希望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进行医疗技术的钻研和发展,各家医院也在采取多种类的措施强化教研能力,鼓励医务人员提升技术水平。
比如福建医科大学的附属第一医院和附属协和医院,前者建立院科两级管理体系和人才分类管理平台,严格新技术、新项目、新疗法的专家认证及准入审批,同时对取得良好社会效益的新技术给予奖励;后者近几年新设临床科技创新奖,从2012年起分批次、分专业地将学科带头人后备人才培养对象送去国外有关院校或医疗单位进修。省立医院今年成立了“青年科研论坛”,每月举行一次,鼓励年轻医生尤其是博士和在读硕士进行学术沟通交流。
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关键在于培养高层次专业人才。记者从省卫计委获悉,2013年,我省出台《关于加强高层次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实施省卫生系统中青年骨干人才培养项目;今年初,我省又启动2015年度医药卫生科研人才培养专项申报,鼓励医技创新。
而针对省自然科学基金年度规模仅约3000万元、远不能适应我省基础科学研究的发展和人才培养需要的矛盾,省科技厅从去年起试行省自然科学基金卫生行业联合资金和高校联合资金,吸引社会资金进入。今年,省卫生联合资金在15家医院开展试点,立项资助210项,总投入1626万元,其中吸引医院系统投入1167万元;高校联合基金立项115项,吸引高校投入445万元。通过联合基金的开展,将省级基础研究项目经费从3000万元增加到5000万元的规模。
记者手记>>>
还需加强引导
根据国务院《关于城市公立医院改革的指导意见》,到今年年底,预约转诊占公立医院门诊就诊量的比例将提高到20%以上,三级医院普通门诊就诊人次要逐步减少。这是城市公立医院尤其“三甲”医院加速归位的信号。
但是,“三甲”归位正面临着创新动力不足、人才梯队断层、学科发展不均衡等诸多困难。它们需要政府在更大程度上承担起对群众医疗的兜底保障责任,建立公立医院基本建设、从业人员基本薪资等必要的成本兜底机制,以更加明确它们的公益属性。
同时,它们还需要更大力度的政策支持,包括制定不同专业学科的发展规划、建立学科接班人后备人筛选机制、改变“重基础研究轻临床研究”的传统医学评价机制、鼓励医疗机构和高校相关学科深入合作、成立青年医生教研沟通平台等等。如此,公立医院逐利机制才会真正破除,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才会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