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设施的“障碍尴尬”呼唤城市“走心”管理

10.07.2018  10:10

  福州华林路省公安厅附近,不宽的人行道被密集的树木所“占领”。

  福州五四路某家银行门口,无障碍坡道坡度很陡。

  福州鼓屏路,一堵墙将人行道上的盲道“拦腰斩断”。

  福州南公园里,游客需两人合力将婴儿车抬起才可上台阶。

  福州某条道路,隔离桩立在盲道上。

  公园内随处可见的阶梯成为残障人士游园的障碍。

  只能小碎步通行的天桥阶梯、坡度太陡的无障碍坡道、“点缀”着树木的盲道……日常生活中,你是否也“邂逅”过这些不太“贴心”的城市设施呢?日前,记者在福州市区实地走访发现,不少“尴尬”的公共设施就在我们身边。

   无障碍坡道不达标

  无障碍设施是指保障残障人士、老年人、孕妇、儿童等社会成员通行安全和使用便利,在建设工程中配套建设的服务设施。许多公共场所都会设置无障碍坡道,方便轮椅、婴儿车等通行。无障碍坡道是否真的畅通无阻呢?记者带着残障人士一起体验了一番。

  郭兵是福州的一位残障人士朋友,日常出行主要靠轮椅。平日里经常出入各个公共场所的他,对于福州市的无障碍设施颇有发言权。他告诉记者,许多公共场合的无障碍通道因为设计不合理,并不实用。

  上周,记者和郭兵一起来到位于福州市台江区的南公园。记者看到,在公园大门内左右两侧主园路入口处,分别设置了两条无障碍坡道。郭兵试图独立将轮椅推上坡道,但几番尝试,铆足了力气也未能成功。“这么陡的坡道,没有人帮忙,根本没办法通过。”郭兵说,坡度太陡极易造成轮椅前倾或后仰从而引发意外,刚刚他就险些失去重心摔倒。

  经过测量记者发现,两条无障碍坡道的高度均约0.42m,坡道水平长度约1.5m。而根据国家城乡建设部、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12年联合发布的《无障碍设计规范》,轮椅坡道的最低标准为1∶8,即0.42m的高度,水平长度至少需要达到3.36m。显然,南公园的无障碍坡道坡度未达到国家最低标准。

  正当记者和郭兵交谈之际,一名小朋友骑着脚踏车冲下了坡道,失去平衡摔在地上,家长大惊失色。随后,记者又陆续测量了园内多处无障碍坡道,无一达到国家标准。

  除了陡峭的坡道外,随处可见的阶梯同样给残障人士带来了不小的困难。记者在南公园发现,主园路每隔几十米便会设置阶梯,园内各处休憩设施更是台阶“高筑”,这些阶梯俨然成了阻碍残障人士进入的“门神”。

  在福州茶亭公园,接近“O”形的园区却设计了“C”形的无障碍道路,园内观莲游廊、榕荫广场方向的路段均有阶梯,依靠轮椅的残障人士根本无法顺畅通行。更让人大跌眼镜的是,园内唯一一处无障碍公厕正位于此路段,近在咫尺的公厕竟成了残障人士遥不可及的“远方”。

   惊险盲道”藏隐患

  “盲道是盲人出行的生命线。”《无障碍设计规范》曾明确规定,“盲道铺设应连续,应避开树木(穴)、电线杆、拉线等障碍物,其他设施不得占用盲道。”但记者在实地走访过程中发现,事实并非如此。

  “‘惊险盲道’比比皆是。”叶霖是一位视力残障人士,他告诉记者,自己经常在盲道上遭遇隔离桩、井盖、电线杆等障碍。不少盲人朋友甚至认为走盲道比走一般道路更加危险。

  叶霖告诉记者,最近的一次受伤,是因为走在盲道上突然撞到树干。叶霖说,这样的盲道让他“很受伤”。在福州街头这样的“惊险盲道”随处可见,严重影响了他的日常出行。

  随后记者在福州市区一些主干道附近的走访,也印证了叶霖的体验。在台江区上海新村公交站附近,记者发现,中黄色的盲道在人行道上戛然而止,形成了所谓的“断头路”。而“断头路”的路缘距离地面有近0.4m的高度,对于盲人而言,行走在这样的盲道上无异于行走在“摔跤边缘”。

  在屏山公交站附近,记者看到,人行道上铺设的盲道硬生生地被一堵墙拦腰斩断;行道树的固定支架更是“横插一脚”,立在盲道中间,普通人稍一走神便会绊倒,更何况残障人士。

  在福州五四路与华林路交叉路口,屹立在盲道上的隔离桩俨然成了“程咬金”。晋安区远洋路则更是“惊险重重”,不到200米的距离,路灯杆、隔离桩、井盖等公共设施占用盲道的现象就多达五六处。

   尴尬人行道”多困扰

  这些令人尴尬的设计和设施不仅是残障人士出行的“拦路虎”,也给不少普通人的生活带来了不便。采访中,不少市民朋友向记者反映,自己被城市“尴尬”设计困扰过。

  “小区有一大块草地,孩子们喜欢去玩。但是前往草地的路莫名设置了隔离栏,如果带着婴儿车出行,就会举步维艰。”家住福州市仓山区某小区的蔡先生告诉记者,自家小区绿化不错,还开辟了许多林荫道。但林荫道是用石板铺设的,石板有间隙,如果推着婴儿车走,车可以颠簸到让人“怀疑人生”。就算步行,幼儿也常脚卡石板空隙,极易摔倒。

  “本就不宽的人行道还被电动车、自行车占去了大半。行走在这里,要左弯右绕。”在福州五四路一带上班的张小姐告诉记者,她经常遭遇背包的带子被车把手勾住的尴尬。张小姐说,这一带人流量很高,人行道上用“摩肩接踵”来形容也不为过。人行道被挤占,造成通行更加困难。

  网友“带你乘风破浪”给记者发来了一张照片,华林路省公安厅附近的一处人行道竟间隔种着树。他形容走在这里有钻树林的感觉,一个走神就会和树干来个“亲密接触”。

  “天桥阶梯被大家吐槽得够多了吧。”网友“燥起来”说,阶梯高度设置得非常尴尬, “迈一步太‘秀气’,迈两步太‘豪放’”, “经常看到捣着小碎步上天桥的人,这样的设计谜之尴尬”。

   公共设施多“走心” 换位思考解“尴尬

  2016年底出台的《福建省“十三五”加快残疾人小康进程规划纲要》就明确要推进公共设施无障碍建设,要求各级政府对无障碍建设、改造项目予以补贴,确保新(改、扩)建道路、建筑物和居住区配套建设无障碍设施,加强无障碍设施日常维护与管理,加快推进政府机关、公共服务等场所设施的无障碍改造。各级政府应加大对公共交通场站的无障碍建设力度,对公共交通工具逐步配备无障碍设备,出台方便残疾人交通出行的服务和保障措施;公共停车区按规定设立无障碍专用停车位,免费停放残疾人驾驶车辆;将推进公共设施无障碍建设列入省级文明城市(县城、城区)测评指标。

  采访中,不少市民、网友也呼吁,城市的设计和建设多一些“走心”,让大家的出行更加无阻。

  郭兵说,作为残疾人,无障碍设施不仅能够便利出行,还能让他们重拾生活的信心。他希望,这些无障碍设施能够设计得更加实用一些,严格按照国家标准建设,让无障碍通道真正地畅通无阻。

  网友“好运连连”表示,希望城市设施的设计者和建设者能换位思考,从市民出行体验感出发来建设这些设施。“有了换位思考,这样的‘尴尬’设计和建设应该能减少许多。”她说。福州市民杨小姐认为,如果大家在生活中遇到设计、建设不合理的公共设施,应该勇于发声,通过各种渠道让城市管理者听到、看到,进而对其进行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