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理论宣传需要更多“屋场夜话”

07.07.2020  16:32

  炎炎夏日,夜色渐浓。村民们手摇蒲扇,陆陆续续来到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江西省寻乌县澄江镇周田村的“屋场夜话”开场了。(7月6日 人民日报)

  “屋场夜话”是周田村的一种理论宣讲形式,在全国各地,类似这样的宣讲形式还有很多,这些形式不仅贴近生活,通俗易懂,而且充满趣味,易于理解和接受,深受群众青睐,在党的理论和群众生活中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打通了党的理论进基层的“最后一公里”。

  近年来,党的理论不断丰富,相关法规政策不断出台,如何让这些理论政策尽快走进基层,飞进寻常百姓家,成为群众的思想指导和行为指南,是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党的理论知识深奥难懂,尤其是一些专业术语,更是含义深刻。如果生硬地对群众进行填鸭式灌输,不仅无法达到理解消化的效果,甚至可能引发群众反感,这就要求投机所好,结合实际,创新形式,站在群众的立场上谋划,充分考虑到群众的文化水平、理解能力和兴趣爱好,让理论宣讲有滋味,对口味,这样才能确保效果。

  农民群众大多喜欢乡土文艺,在日常交往通常使用的方言俚语,如果能够将党的理论知识通过文艺演出表现出来,用方言俚语“翻译”过来,变成灵活有趣的节目,变成通俗易懂的土味语言,无疑能够增强理论的吸引力和渗透力,也便于群众理解和接受。因此,全国各地都诞生了很多充满乡土特色的宣讲形式,比如,“屋场夜话”“李家播报”“文明大篷车”等,都是党的理论宣讲的创新展现。

  纵观这些宣讲创新,大抵有着这样几个共同特点,一方面,必须有一批能说会道、负责宣讲的“百姓名嘴”,这是宣讲工作的顶梁柱。这就需要在开展宣讲工作时,善于发现乡土人才,有意识地发现和培养一批“铁嘴”, 选择那些政治素养过硬、宣讲技能娴熟、群众认可和理论功底深厚的人员担任宣讲员,同时加强对宣讲人的理论知识培训,提升其思想素质和理论修养,懂理论,讲政治,有内容,有内涵,既熟练掌握党的理论知识,又熟悉地方文化,将深奥的理论变成朴实的语言,当好翻译家,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宣讲,确保宣讲不跑题,不出错,达到预期效果。另一方面,需要有一批善于创作的文艺班子。积极发现生活中的典型,围绕主题加工创作,用身边事教育人、用百姓话说百姓事,将生活中的一些事例搬上舞台,增强宣讲的趣味性和真实性,节目不需要多高大,多深刻,只要接地气,贴近实际,增强互动,能够引起群众共鸣即可。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表现出来,让群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受到启发,激励更多人努力奋斗。这就是“屋场夜话”等宣讲形式深受群众欢迎的秘诀所在。

  这也给我们以启迪,在党的理论宣讲中,不能一味地照本宣科,更应该结合实际,注重创新,深入浅出,丰富宣讲内容,学会讲群众语言,借助乡村文化,打通与群众的交流障碍,如此,理论宣讲才能受欢迎,才有生命力,才能根植在人民群众思想中。(泉州市文明办 刘剑飞)

福建日报评论员:团结奋斗办好福建的事情
  “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文明
让文明礼让风气蔚然成风
  中国自古便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