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开放体育场更需“三抓提三力”
8月30日开始,厦门14所学校免费开放体育场!也就是说,学校体育设施向周边居民开放,这也意味着厦门市民以后散步锻炼,又多了一个新选择。这本是个喜大普奔的好消息,但开放几天来,有不少市民遇到了不会绑定“i厦门”、带滑板车进校门等问题。(9月3日《海西晨报》)
8月30日开始,厦门试点学校将无偿向社会开放室外体育场地设施,首批试点校为14所,涵盖六个区及市属校,主要有双十中学初中部、东渡小学、金尚小学、大嶝中学等学校。在试点学校开放期间,持有厦门市有效户籍管理证件包括厦门市户籍人口及持有厦门市居住证的常住人口,都可以进入学校开放体育场地。
对于全民健身来说,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好处多多。不仅可以有效增加公共健身资源,还可以充分发挥学校体育设施的价值。但免费开放体育场不只是打开大门那么简单,厦门试点校虽通过“厦门i健身”认证、购买个人健身意外伤害保险、安装安全监管系统等措施强化体育设施对外开放的软硬件设施建设,但在实际开放中仍存在着“i厦门”认证不方便、带滑板车或婴儿车进操场等问题。
开放校园体育馆,不只是教育部门或学校的一家之事,不能只靠某方力量就能解决。笔者认为,开放校园体育馆是一项涉及到政府、学校、市民的系统工程,要真正做好并实现持续有效对外开放更需“三抓提三力”,即:抓制度、抓管理、抓安全,提高开放校园体育馆的落实力、发展力、服务力。一是抓制度。推动校园体育场所对外开放,需要从制度层面予以细化。学校可以和当地社区、街道协商建立市民自我约束制度、安全联防制度、群众监督和政府抽查制度等制度。二是抓管理。校园体育场所对外开放需要有专门的管理人员,可由当地政府负责牵头安排专项资金落实学校体育场地开放的管理人员、场地维修、设施配置更新,确保对方开放的管理落到实处。三是抓安全。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要织牢“安全网”,可通过签订安全责任书、购买保险、雇佣专人负责场地看管等措施解决“后顾之忧”。
(厦门市委文明办 刘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