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生活需要文明卫生行为的“助攻”
4月24日,北京市第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通过《北京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该《条例》中明确将公共场所咳嗽、打喷嚏时遮掩口鼻,患有流行性感冒等传染性呼吸道疾病时佩戴口罩等卫生行为方式正式列入了地方性的法规。(04月25日,南国早报)
文明卫生的生活方式,对于维护个人身心健康十分重要。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在让我们一度措手不及、惊慌失措之时,也不得不让我们反思个人的生活行为是否真正做到了讲卫生。近年来,在很多公共场所,一些人咳嗽、打喷嚏等行为,都没有用手捂住口鼻的习惯;很多患有传染性呼吸道疾病的病人在公共场所依然很少有人佩戴口罩。在以前,这些行为或许没有人会太在意,但是在新肺炎疫情持续蔓延和传播之际,大家都更多地开始关注和关心如何防护疾病的传播,这些不文明卫生的行为也就引起了大家的重视。近段时间以来,通过加大了对卫生防疫知识的普及力度,更多的市民懂得,咳嗽、打喷嚏、不佩戴口罩等行为,是呼吸道传染性疾病重要的传播途径。特别是此次的新冠病毒,咳嗽、打喷嚏、不佩戴口罩更是大大增加了被传染的风险。因此,北京市将咳嗽、打喷嚏时遮掩口鼻,患有流行性感冒等传染性呼吸道疾病时佩戴口罩等卫生行为,作为行为准则写进《条例》,对于广大市民是强有力的约束,对于让市民长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刻不容缓。
“无规矩不成方圆”。任何社会治理都需要“干货”的条约来进行约束。对于市民文明卫生的行为方式,应该有明确的制度规定,才能够给市民做出一把文明行为的“标尺”。近年来,很多围绕公共场所文明行为的争议和质疑也不断出现。地铁上是否应该禁止进食、是否应该禁止电子设备的外放等曾经就引发较大的争议。这些争议的出现,还是因为没有更加规范、清晰的明文规定所产生的不同“声音”。众所周知,无论是公共场所的咳嗽、打喷嚏、不戴口罩,还是地铁进食、电子设备外放等,都会给他人带来不便,给他人带来很大的影响和干扰。因此,不断完善和健全相关的文明行为条例,这是让市民更加文明的重要基础。
执法有依。一直以来,对于不文明行为,执法的力度很弱,更多的是批评、教育。一方面是宽容和理解,更重要的是,执法显得有些缺乏强有力的法律依据。无论是处罚还是其他的执法方式,都必须要有更加完善和健全的法制,才能够让执法更有力,执法也才更加公平、公正。法制上的不够健全和完善,让一些不讲文明的市民无法得到约束,甚至会“任性”。对于公共场所的咳嗽、打喷嚏遮掩口鼻,患有传染性呼吸疾病时佩戴口罩等的强制性规定,会让做不到这几点的不文明市民受到严厉的处罚。并且执法者在做出相应处罚的执法行为时,就能够更有力、有理、有据。
健康生活,离不开文明卫生行为的“助攻”。文明卫生,这是一种素养,也是一种意识。只有长期地正确引导,才能够形成文明卫生的习惯,在公共场所的市民才会更有健康保障,更有安全感。(莆田文明网 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