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信得过景区”如何真正让人“信得过”?

28.05.2015  18:06

     核心提示: 前阵子那句“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辞职信火了之后,网友们跟出各样精彩评论,其中一句“我带着你,你带着钱”以调侃口吻般透露出部分网友的心声。眼看着旅游旺季又要到来,25日,国家旅游局公布首批“全国旅游价格信得过景区”名单,1801家旅游景区成为首批“信得过”景区。这一名单是依据何种方式产生出来的,“信得过”景区如何真正让人“信得过”?

    何为“信得过”景区?

    “信得过景区”来源于今年3月国家旅游局在全国景区行业开展的为期三年的创建“全国旅游价格信得过景区”活动。国家旅游局制定了“全国旅游价格信得过景区”标准和条件:一是全面实行一票制;二是景区没有价格欺诈行为;三是按规定全面落实对老年人、青少年、学生、军人、残疾人门票价格优惠政策;四是对预约门票实行价格优惠;五是自愿公布门票价格真实构成;六是自愿承诺较长时间保持门票价格稳定(如三年不涨价)。景区根据这些条件,自主选择是否加入。凡自愿作出这些承诺的,即可成为“全国旅游价格信得过景区”。>>

    “信得过”景区是否真的能让人“信得过”?

    然而在政府引导、景区自愿的原则下,这份自愿承诺书的约束力到底有多大,不禁令人产生疑问。

    全国有1万多家景区,从3月份“全国旅游价格信得过景区”活动开始至今只有约3个月的时间,国家旅游局未必能够全部检查到这1801家景区是否真的合格。

    根据中国社科院《中国5A级景区门票价格分析与国际比较(2015)》的报告,截至2014年底,中国186家5A级景区,门票平均价格达112元,部分甚至超过300元,占我国居民月收入比例远远高于国外的景区。

    在这份名单中,北京、山西等地多处知名5A级景区无一上榜。北京公园管理部门有关负责人表示,北京各大公园门票、园中园等价格由发改委等部门管理,不可能出现“不诚信”问题。

    一方面,一些高价景区表示不知情等原因没有参加活动,而另一方面,仔细研究名单可以看出,一些本身就属于免费开放的“红色景区”,竟然也出现在了名单上。

    做到“管得住”才能实现“信得过

    “信得过景区”痛痛快快亮了出来,然而这份名单背后,是否有一套健全的机制来认定和规范?一些景点是否真正能做到三年之内不涨价,如果涨价了,违背了承诺是否除名,是否有相关惩罚措施?

    如果一个景区借“信得过”之名贴金,而不行“信得过”之事,那出于约束和规范的名单,会不会沦为景区用来宣传自己的手段?

    因此,对违背承诺的景区采取降级、摘牌措施,才能让景区经营者有痛感。在建立“红榜”的同时,列出违背承诺的“黑榜”同样会对景区起到限制的作用。

    另外,涉及价格欺诈的,须依法严惩。其实,“信得过景区”活动“严进”+“严惩”效果会更好。所谓“严进”,是指想成为“信得过景区”,不能只看景区承诺,有关方面还要进行严格把关,征求消协或者游客意见,才能纳入名单,这会让“信得过景区”更有公信力。所谓“严惩”,是指不是简单从名单中剔除,而是要对违背承诺的景区进行严惩。

    (来源:新华网、新京报、华西都市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