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游保饭碗下游保水碗 罗源寻适合生态环境产业
今日的霍口乡风光秀丽,处处鸟语花香。
敖江穿过罗源县霍口畲族乡后,一路蜿蜒而下,沿着支流飞水溪,进入福州人“水缸”北湖水库。
如何做到既为上游村民“保饭碗”,又为下游市民“保水碗”?近日,记者赴霍口畲族乡采访。
拆圈清栏 净化水源
在罗源县乡镇中,霍口畲族乡是养猪数最多、排污量最大的。市县两级政府下达了硬任务:“敖江流域务必排除污染源!”
乡党委书记尤昌斌说:“霍口乡村民养猪技术相当好,不少人自己都能给猪治病。村民养猪成本低,前几年收益相当好。将心比心,村民利益受损真的很大。阻挡拆除也在意料之中。”
霍口乡干部全都到各个村去轮番动员,一次又一次召开村委会、村民大会,向村民宣传退养转产和拆除补偿相关政策。
拆圈清栏遭遇相当大的阻力,众多养殖户聚集到乡政府讨公道。在紧张的空气中,乡里决定与养殖户代表面对面对话:“请各位乡亲换位思考,假如你们是福州市民,长年累月喝着含有猪粪尿的水;你们也许有亲戚在福州工作,他们也喝着同样的水。饮用水源不好选择,可我们乡有天然的生态环境,相信其他产业能代替养猪业。”
其实,养猪户都懂道理,他们自己也生活在臭气熏天、污水横流的环境中。但没有办法,养猪比较好赚钱。村民说:“养猪都干了十几年了,说转产就转产,哪有那么容易。”
抵触情绪最大的是新近加入养猪业的大户。
“谁敢拆我的猪栏,我就用人粪泼他!”船头村一养猪户向乡、村干部发狠话。“这也不能怪他们,这户人家看到村里人养猪发财,就投了一大笔钱,盖了猪舍,养了300多头母猪。本钱还没收回,就要拆圈清栏,哪能想得通?”村民们深表同情。
乡长钟立强内心也很理解这家人,但是重任在肩,只好硬下心肠。他发挥“一张嘴、两条腿”的作用,通过其他人帮忙做工作。同时承诺在转产转业上予以适当资金补助,并请金融部门提供低息贷款。通过软磨硬磨,终于让这家养殖户自行拆圈清栏。
乡里决定,2012年6月30日之前拆除猪栏的,猪栏面积按每平方米70元补助,每平方米奖励30元;逾期不给奖励金;至9月30日之前猪栏还没有拆除完毕的,连补助款都没有。
“可是至6月10日前,没有一户主动拆的。”钟立强说,在这节骨眼上,我们想到让乡干部的亲戚、村干部先拆,当榜样。“我动员亲妹妹先拆,她养60头生猪。妹妹没说二话,把猪栏拆了,猪也清栏了。但我万万没想到,许多养殖户去围攻我妹妹,说谁叫你带头呢!让我妹妹好委屈。”说到这,钟立强一阵难过。
钟立强认为拆圈清栏是多方同心合力的结果,省市县乡扶持政策力度大;乡干部的亲朋好友、村干部带头作用;猪栏面积丈量公平公正,乡里专门请来测量队用先进仪器丈量猪圈面积,毫厘不差;同时,补助金、奖励金及时兑现等。按时拆除猪栏的养殖大户可获十几万奖金。
2012年6月30日,乡里完成了93%的任务量。9月,拆圈清栏宣告完成,全乡不留一栏一猪。
转产转业 既堵又疏
如今,敖江流域空气清新,溪水清澈见底,处处鸟语花香,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生机勃勃。
养猪业没有出现反弹,得益于罗源县做到“既堵又疏”。
“下游喝了安全水,上游却要吃饭。把人家饭碗给端了,政府有义务,更有责任为做出牺牲的村民谋出路、找生计。”尤昌斌说,“生猪养殖业从霍口畲族乡淡出,应该说大部分村民收入锐减。倘若不能顺利转产转业,不能找到收入和养猪差不多的生计活路,那么很难保证养猪不会‘回潮’。”
“霍口畲族乡最大优势在于生态美,林地面积1万多公顷,森林覆盖率达85%,是典型的山区农业乡镇。还有独特的畲族文化资源。”尤昌斌说,乡政府及时引导群众发挥当地山多林多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先后成立2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逐步形成以食用菌、油茶、茶叶、毛竹、苗木、中草药为龙头的六大特色产业项目。
“特色农业还要梳理一下,协调发展。有的短平快,当年效益明显;有的投资大,收效时间长。”尤昌斌说,食用菌就是短平快产业,目前全乡有1000多万袋,每年可净赚3000多万元。
据介绍,目前霍口畲族乡除发展食用菌外,新种油茶林1000亩,共有7000余亩,至2016年将突破万亩;太子参1500多亩,金银花800亩,毛竹林4万多亩。另外,“岐峰山水”食用菌、“尖蕊红”茶叶等品牌也有了一定知名度。
霍口乡寻找适合生态环境的产业,努力营造投资兴业的软硬环境,用足用活助农政策,特别是罗源县六大特色产业发展政策,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为全乡带来更大的经济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