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本类理财产品已不是最佳选择 投资宜货比三家

15.06.2016  15:43

  福州日报6月15日讯(记者 欧阳进权)年初以来,银行理财产品收益趋势性下跌,平均预期收益率累计下行近0.5个百分点。记者昨日获悉,经过近几个月收益回落,目前保本类理财产品性价比已接近可投资临界点,综合考虑流动性、风险和收益,保本类理财产品已不是最佳选择。

  目前保本浮动类理财产品的平均预期收益率已降至3.26%,保证收益类理财产品的平均预期收益率降至3.21%,这一收益水平已低于部分银行3年期定期存款的利率。在榕银行3年期普通存款基准利率为2.75%,一些银行最高上浮40%后为3.85%。

  “相比于定期存款投资起点低、可部分提前支取、风险低等因素,保本类理财产品已不是最佳选择。”第三方理财监测平台银率网分析师闫自杰说,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作投资决策,货比三家很重要,需要查询和了解更多信息,以便在千差万别的收益率中选出最优产品。

  据介绍,理财产品收益下降,虽受滞后补跌因素影响,但趋势性下跌成分更大,这与货币政策走向和基础利率渐趋稳定的基本面不符。年初以来,货币政策由积极转向稳健,利率水平未进一步下行,1年期存款基准利率维持在1.5%,央行7天逆回购利率自2015年10月27日起一直维持在2.25%,商业银行存款利率的上浮情况也基本稳定。

  另外,5月份有121款产品未达到预期最高收益率,其中112款为结构性理财产品,占到期结构性产品总数的33.63%。从到期实际收益率看,汇丰银行、恒生银行和平安银行是重灾区,到期实际收益率低于1%的30款产品被三家银行包揽,其中汇丰依然有多达5款产品出现本金亏损10%。从各家银行不达标数量看,农业银行、交通银行、平安银行和兴业银行合计有92款产品不达标,占到不达标产品总数的76%。

  从挂钩标的看,挂钩股票指数和黄金的产品最多,分别有35款、41款。银行分析师认为,2016年以来结构性理财产品的投资风险逐渐出现,到期不达标产品的数量不断增多,尤其是挂钩股票指数和黄金的产品,每月不达标的数量都较多,其中主要是因为产品结构中设计的多空方向与市场实际走势相背离,投资者要想在这类产品上获得较高收益回报,需要对挂钩标的走势有较准确判断,并做对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