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供销合作社筹集2000多万元资金完善基层社组织建设

17.09.2014  14:54

      世纪之交,面对市场转型的严峻考验,我省供销系统实施了以“两转”(企业转体制、职工转身份)为重点的“生存型”改革;近年来又实施了以“两合”(整合与联合)为主要内容的“发展型”改革。以市场为导向,大胆创新机制体制,全省供销系统活力迸发。

  创新机制,基层社活力迸发

  这个中秋,返乡探亲的红安小伙余洋惊喜发现,父亲余耀林在老家太平桥镇上竟有了一套120平方米的新房。

  父亲是镇供销合作社职工。多年来,一家三口蜗居在上世纪70年代建的老房子里,房子早成危房。

  去年,镇供销合作社在县社和国资、国土等部门支持下,大胆引进开发商开发,采取卖“”不卖“”的做法,即一楼门面仍属供销合作社,涉及的7户职工得还建房,其余部分归开发商销售自得。

  “既保证资产不流失,又能在无力投入情况下,很快改变职工的住房窘境。”太平桥镇供销合作社主任陈顺民感叹,思想一解放,就解决了多年的心病。

  麻城市中馆驿镇供销合作社也没闲着,今年引进乐儿美超市,原地重建了一栋4层楼的供销民生广场。8月26日营业以来,日营业额高达1.5万元,是原来门面的30倍。

  省供销合作社负责人介绍,今年是全省“基层社建设年”,省供销合作社已筹集2000多万元资金,围绕3年恢复、发展70%基层社目标,试点完善县以下供销合作社组织体系。

  贴近三农,与农民联手拓市场

  “多亏了县供销合作社为我们领头,现在我们村的食用菌产业越做越大!”8月底,记者到沙洋县高阳镇采访时,垢冢村支书李清泉感激地说。

  垢冢村是高阳镇有名的食用菌专业村,但分散的种养方式以及低水平的菇棚,制约了产业发展。2008年,县供销合作社果断出手,联合全村专业户成立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实行规划、技术、原材料(菌种)、销售、品牌“五统一分”管理,产品畅销全国,户均增收2.8万元,全村也走上了“优质稻种植—稻草养牛—牛粪种菇—菇料再还田及蔬果苗木种植”的循环农业发展之路。

  “供销合作社的传统业务是农资供应、农产品销售。但在改革实践中,供销合作社已深入田间地头,领办、创办农民合作社,直接参与到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农民联手拓展市场,深受农民欢迎。”省供销合作社主任赵东风介绍,近年来各级供销系统深入生产服务一线,已领办、创办专业合作社1446家,拥有着名商标15个。

  红安大布便是其中生动一例。2010年,瞅准红色旅游商机,红安县华家河镇供销合作社主任吴恒祥在县社指导下,组织12个织布农户创办将军红土布织锦农民专业合作社。如今,该社辐射华家河镇36个村及周边,织布妇女年纯收入8000元以上。

  打破界限,探索多元联合发展

  5日,荆门市东方百货大厦装饰一新开门迎客。调整升级后的三大卖场层次更加分明,顾客不出大厦便可实现吃、喝、玩、乐、购一站式消费。不仅如此,此次改造升级还打破传统店面单一的销售模式,依托“东方E购商城”,实现线上线下联动销售。中秋3天小长假,全大厦销售业绩增了三成。

  爆棚的人气,让首次进驻荆门的珠宝名品周生生厂方代表充满信心,也同时感到诧异:如此时尚大气的现代卖场竟然是荆门市供销合作社旗下的全资企业。

  对此,荆门市供销合作社主任却运新见怪不怪:“如今,供销合作社早已走出三尺柜台,融入现代商贸流通。”过去一年,该社旗下的东方百货和金城集团分别围绕百货、家电、超市、再生资源回收、美食等业态高速发展,去年分别实现购销总额50.6亿元、25.3亿元。

  “以市场之手,打破业态界限,探索多元化联合发展。”赵东风透露,当前全省供销系统正着力打造农业生产资料、日用消费品、农副产品、再生资源用品四大现代网络体系。目前,以实施县级社振兴发展战略为标志的“三级四有”基层组织体系基本完善,以实施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体系建设为标志的农资、棉花、日用消费品、烟花爆竹、农副产品、再生资源流通主渠道作用基本体现,以村级综合服务社、新型庄稼医院和通村商务信息化建设为标志的为农综合服务平台基本组建,以“五大集团、十大股份、十大产业”龙头企业发展战略为标志的全省供销合作社市场化发展格局基本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