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生个完美的宝宝吗?
《设计婴儿》剧照
医院产科发生的一起婴儿失窃案件牵出一个惊人的医疗项目,有孕在身的女刑警速水悠里奉命追查,随着案件的逐渐深入,科技进步与社会正义存在的矛盾逐渐显露,那些为人父母者或是欲为人父母而不得者被欲望所折磨,扭曲了人性的到底是科技,还是人性?这大概才是披着刑侦题材外衣的日剧《设计婴儿-速水警官休产假前疑难案件》想要讨论的问题。
医院院长为实现自己的理想一手培植了“设计婴儿”的秘密项目,这个项目除了用以借助科技手段解决卵子老化导致的不孕问题,也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制造出符合需求的孩子。医院打着“全身护理项目”的幌子不断进行着设计婴儿的实验,而大多数项目的参与者对此毫不知情。
实验的一次失败导致一名参与者流产,出于对孩子的渴望,她做出了相当愚蠢的举动,偷走了另一个实验参与者的孩子,而这个被从父母身边偷走、被唤作“望”的女婴,是按父母的意愿被设计出来的——小望的哥哥小新患有白血病,小望出生的唯一目的就是为哥哥提供匹配骨髓干细胞,挽救哥哥的生命。
《姐姐的守护者》剧照
女婴小望如果安全归来,可能重复一次类似《姐姐的守护者》的催泪故事,也可能像美国长寿剧集《犯罪现场调查》某一集中展示的那样,导致手足相残的家庭惨剧。
婴儿,常被比作是降临人世的天使,但背负着拯救哥哥的使命,责任之重足以压断天使小望隐形的翅膀。或许作为观者,你也会隐隐感到被设计出生的小望遭受的不公,但剧中医院费尽周折地隐瞒真相绝不仅仅因为小望这样案例所带来的不公正,而是因为无论出于何种目的,设计婴儿的存在本身就是对社会公平正义的挑战,以《公正》课闻名的哈佛大学法学院教授迈克尔·桑德尔认为,设计婴儿足以颠覆社会现有的伦理道德观念。
八年前,桑德尔曾经写过一本题为《反对完美:科技与人性的正义之战》的书专门论述遗传工程技术对社会公正造成的威胁和挑战。在科技的推动下,遗传工程学对生育问题的影响远比优生学更大,除了能够帮助人们解决疾病带来的困扰,遗传工程为父母提供了一条原本需要经过数代人努力、堵上全部运气才能换来的成果,即决定子女的基因组成。生而为人,或多或少都会存有对完美境界的渴望,容貌更悦目一点、身材更高挑一点、力量更强一点、智商更优越一点,即便上一次追求完美“超人”的结果是对犹太民族进行的人口灭绝,也没有停止人们对于“超人”的向往。
在父母的干预下拥有更好的先天条件,似乎百利无一害。但桑德尔并没有站在子女的出发点上理想化地看待这一问题,他提醒那些做出此种选择的父母,选择性别、进行基因改造、设计出理想化的孩子看上去很美,但同时也会颠覆传统的亲子关系,父母同子女转换成了设计师与作品的关系,这种关系的转化并非抽象,它意味着父母将背负养育之外的包袱——设计师因产品的成功获得物质与精神上的奖励,当然也要对产品的失败负全责。
《设计婴儿》剧照
当然,桑德尔的观点否定的不是人对于完美的追求,批评设计婴儿的初衷在于,人本身是一个未经选择、设计被赋予的自然事物,自然给予我们的——即便或多或少地存在缺憾,但已经是最好的礼物,包括生命、身体和头脑,随意修改自然的赠与是缺乏理性的冒险行为,正因为现实中无法避免抱有遗憾,人才有了努力的方向并懂得珍惜,因为“超人”在每个群体中降临的机会均等,社会才能够实现公平正义。
否则,掌握了更多资源从而获得更多选择的人恒将持有并扩大选择范围,已得到的将会得到更多,马太效应必将导致不可逆的社会不平等。
《设计婴儿》一剧中,黑木明纱饰演的女刑警并没有带着强烈的主观认识看待整个事件,她更像是一个指向标,不断引导观众通过具体的事件、通过事件所展示出的科技人性的矛盾冲突来进行深入的思考。如果你是勤于思考、敢于面对的真的猛士,或许能够通过剧中人物的经历获得些许对社会伦理、科学技术乃至更宏大的哲学问题的启示。
作者:黄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