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谈谈我所理解的中华文明
余秋雨,中国著名文化学者、理论家、文化史学家、散文家。曾获得鲁迅文学奖、台湾中国时报白金作家奖、金石堂最有影响力书奖等,代表作有《文化苦旅》、《行者无疆》、《借我一生》等。
海博TV(记者 陈舒逸 福州报道)“我是一个走遍世界的人,但之前从未到过福州。一个人与一座城市的相见需要一种特殊的缘分,我与福州的缘分姗姗来迟。”11月14日下午,中国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来到福建大剧院,漫谈中华文明。
谈初衷:要让“世界了解中国”
余秋雨在演讲中表示,福州出了许多了不起的人物。林则徐、严复等是近代中国第一批让中国了解世界的人。而他所做的是希望让世界更多地了解中国。
国外媒体曾评价余秋雨为“当代世界最勇敢的人文学者”。1999年后,余秋雨开始对人类各大文明遗址的历史考察,成为目前世界上唯一贴地穿越数万公里危险地区的人文学科教授,也是“9.11事件”之前最早向文明世界报告恐怖主义控制区域实际状况的学者。
“我到过世界的许多地方,更把恐怖主义的地方走了个遍。有些之前孕育人类文明的地方,现在的情况却非常糟糕,要了解它们你就必须要穿越恐怖主义的地区,不能坐飞机,要贴身而行、贴地而行。”余秋雨坦言,中国是当今世界最大的经济体,但许多人对中华文明仍缺乏了解。他希望能通过走遍世界的经历,将期间经历的事情与中国进行反复对比,然后向世界“汇报”中华文化。
谈思考:中华文明为什么长寿?
四大文明古国为: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中国,前三者均已沦落,唯有中华文明不曾中断,延续至今。
“古巴比伦文明在战火中湮灭,古埃及文明囿于保守,古印度文明存在断层。一个民族光有思考,光有智者是不够的,还需要有行政的力量、帝国的力量。”活动现场,余秋雨带领现场观众回顾了我国千年文明史,并分享了他眼中中华文化持久生命力的原因:不远征;不极端;不失序。
余秋雨认为,中华民族热土难离,不远征。中国历史上,我们从未征战海外,从未建有一寸殖民地。战争往往把一个国家最优秀的男性青年推向马背,不利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而“不极端”指的是中华文化所讲求的“中庸”。中,指的是“取中间值”;庸,指的是“取寻常态”。单边主义、极端主义、恐怖主义从不是中国的哲学,我们反对以血淋淋的方式。“有些年轻人喜欢极端主义,但极端主义就像是站在悬崖峭壁上的英雄,你跟着他就会坠入深渊。中华文明讲求以一种温和的方式,讲求一种温和的哲学,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给后代子民留下一条平和、安全、通达的路。”余秋雨说。
关于原因三“不无序”,余秋雨以《周礼》、科举制度为例,阐明中华文明对于次序的讲究。他认为,文明的传承是一个系统工程,次序就像是螺丝,少了一颗就可能全盘散架。
谈君子之道:中华文化构建的“君子”人格理想
余秋雨引用瑞士心理学家荣格的话“一切文化最后都沉淀为人格”,阐释中华文化所构建出的人格理想。
“每种文化的集体人格理想是不一样的,有的文化的集体人格理想是先知,有的是巨人,有的是绅士,有的是武士,中华文化对人格理想的构建是君子。”余秋雨认为,从孔子开始,诸子百家共同构筑了“君子”这一人格理想。
那么,何谓“君子之道”呢?
“君子之道有三,君子与人为善,成人之美;君子周而不比;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余秋雨表示,君子不结小团体,不攀比,不以打击报复他人为乐,坦荡荡的人生才是幸福的人生。
作者:陈舒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