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非遗 留住乡愁

07.09.2020  23:40

  贵州省黔西南州贞丰县目前已建成9个社区乡愁馆,覆盖全县所有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将本地文化传承、民族风情、乡村记忆融入其中,在满足易地搬迁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开展感恩教育,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摘自贵州日报)

  随着开学季的到来,一群群大学生开始背上大小行囊远赴各座城市,行囊里有父母的唠叨、嘱咐也有自己的梦想,孔子说,父母在,不远游,却也说,游必有方,年轻时可能想得更多的是四方,是没有到过的角落,只是少年不知家乡好,离乡方知乡愁长。

  每个儿童都有寻找物外之趣的能力。小时候的故乡是个大世界,有玩不腻的游戏,爬树、抓鱼、掏鸟窝,也有跑不遍的山野,门前的榕树、溪流、葡萄树。“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正如沈复描述的,每个儿童都有寻找物外之趣的能力,只是随着人的成长这种寻找物外之趣的能力逐渐消失了。长大后,网络成了另一片大天地,故乡小得可以从村头可以看到村尾,村路甚至在会车都要停下来谨慎前行,溪流也不再清澈,逢年过节更多的是坐下来人人抱着一把手机,好像一切都没有那么有趣了。

  传统节日是乡愁的一个出口。人在外地忙碌,停下来的时候,乡愁的情绪总是来的猝不及防,在他乡奋斗时接到父母电话听到乡音、吃到一份地道儿时美食、哼唱一曲儿时童谣的时候,弥漫上来的想念总是最深刻。只有在他乡才真正读懂了余光中的《乡愁》,可惜年少不知诗中意,再读已成诗中人。成长后,工作在催促、理想在召唤,前进的脚步依然不能停下来,只有在传统佳节来临时,一通远方的电话让这份乡愁的情绪有了出口,“每逢佳节倍思亲”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在中秋、重阳、春节的时候,繁忙的脚步可以暂时慢下来,陪伴家人、返回故里,然后再出发。

  他乡不是故乡,故乡却也变了风貌。“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时间不留人也不留物,故乡也在不断变化,时隔多年回到家乡却成了客人,这是人力所无法改变的。只是乡愁是一种情绪也是一种寄托 ,现在有越来越多的时光博物馆、乡愁收藏馆,专门收集那些旧物、文化习惯、乡村记忆留给那个时代的人,这些非遗文化是每个人心中的童年也是归处。

  非遗传承要走得远,得提高传承人的地位。剪纸,陶艺,年画,皮影,还有变脸,刺绣,泥塑,木刻,木雕,舞龙,戏曲等等,这些民间传统技艺要传承需要各方投入,首要是保证传承人的生活,只有在物质上先满足了,才能让这些传统技艺一代一代传下去,通过吸引年轻人来注入新鲜血液,融入当代的创新想法,更加符合当代的审美,从而让民间传统技艺不失传,这些不仅仅是一代人记忆更是一个民族的财富。(厦门市文明办 陈婷婷)

福建日报评论员:团结奋斗办好福建的事情
  “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文明
让文明礼让风气蔚然成风
  中国自古便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