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伊核问题进入关键期 奥巴马急于有所斩获
伊朗核问题这两天进入了关键节点。伊朗和美国打开局面,举行了伊美数十年来的首度直接会谈。美伊态度为何如此积极?核谈的主要障碍在哪儿?本报就此采访了博联社总裁、著名国际问题专家马晓霖。
北京晚报:美伊两国举行单独会谈,各自都有哪些考虑?这次会谈对两国关系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马晓霖:美国伊朗互有需求。从美国来说,奥巴马希望在任内所余不多的时间内能够在中东有所斩获、突破。目前来看,叙利亚问题美国解决不了;巴以问题,克里虽然跑了很多趟,但一无所获。而伊核问题面临机遇,奥巴马在这方面下的功夫也比较大。去年他就利用解决叙利亚危机的机会,释放出一些缓和信号,同时也利用鲁哈尼当选总统的机会向伊朗伸出了橄榄枝,双方于是开始通电话,举行外长会谈,关系小有突破。
从伊朗方面来讲,长达30多年并且日益严酷的经济制裁和贸易封锁已令伊朗经济濒临崩溃,物价上涨、通货膨胀、失业率攀升,老百姓怨气很大,如果再不打破这种被西方制裁和封锁的局面,政权的合法性就会面临问题,内部的危机可能就会导致国家内乱。伊朗也想通过在核问题上的透明,做出让步,以换取国际社会特别是西方国家解除对其经济贸易制裁。
美国的态度发生了改变。过去美国不愿意单独和伊朗谈判,现在放低姿态,直接和伊朗对话,显示出了奥巴马在这个问题上极为焦虑和迫切,有可能希望在去年11月签订的为期半年的初步协议基础上,再取得新的成果,这对奥巴马将是一个极好的回报。双方会谈中也不排除进一步探讨关系正常化的可能。
北京晚报:伊朗已同意采取五项具体措施加强国际社会对其监督,相对于伊朗的一系列退让,西方为何迟迟给不出解除制裁时间表?
马晓霖:伊朗和其他核谈国家有一个对等的标准,就是你让多少我让多少,互相试探,双方都会有一些让步。下一步的谈判有待于伊朗在核查方面能够进一步满足谈判对手的要求,特别是关于浓缩铀的数量。
西方一直要求伊朗降低整个浓缩铀的浓度,减少20%以上浓缩铀的储量,还有减少离心机的数量。在制裁期限问题上,伊朗希望在四五年内完全撤销制裁,西方则表示需要将制裁延长10到15年,以确保伊朗核设施的民用性质。
从伊朗方面来讲,它要弄清楚美国等西方国家究竟是确保其和平利用核能源,还是以此为借口将自己查个底儿掉,就像当年的萨达姆侯赛因一样,全面核查以后最终还是没能逃脱政权被推翻的命运,这是伊朗比较揪心的,因为它对西方充满了不信任。这些问题导致双方不停地拉锯博弈。
另外,西方国家无论是美国还是法国,都面临着内部的巨大压力,内部都存在着强大的不妥协势力,还受到以色列、沙特等地区盟国的干扰,与伊朗又远未建立基本的战略互信,这些因素也导致它们在核谈问题上不得不反复盘算掂量。
北京晚报:伊核问题各方短期内能达成全面协议吗?目前主要面临哪些问题?
马晓霖:美国单独跟伊朗谈判,伊朗单独跟其他5国进行谈判,这说明相关各方都是有诚意的,既加快了速度也改变了方式,应该说带来了很乐观的前景。但是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核问题确实涉及到了伊朗的利益,如果伊朗的要求得不到满足,它可能不会做出让步。另外,从全球角度来看,最近,乌克兰危机导致美俄之间产生了巨大的摩擦,美国在南海问题上也对中国造成“干扰”,美俄、美中关系目前都不算太好,这些因素是否影响到伊朗局势以及伊朗会不会玩“大国牌”,都将是一个巨大的未知数。(记者 秦秀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