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安为先,借力“网管”变“智管”
18.08.2015 18:26
本文来源: 林业厅
以安为先,借力“网管”变“智管”
——以“黑森”为样本解读森林食品“互联网+”战略(中)
中国绿色时报8月17日报道(记者 迟诚) 在黑森北京旗舰店内,led屏上显示着千里之外龙江森工迎春黑蜂养殖场的实时画面;不仅如此,每一份产品还有唯一的喷码可以追溯到包装时间、工人等生产信息。由“人管”到“网管”,由“网管”变“智管”,“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让食品安全的监督管理有了新解。
迎春林业局局长毕英杰介绍,迎春林业局对蜂农参加养蜂基地有着非常苛刻的条件,并建立蜂农档案,实行养蜂用药记录等多项规章制度。“要像爱护我们的眼睛一样爱护黑蜂产业的发展”是迎春林业局对黑蜂的“誓言”,也是对消费者的承诺。
过去“人盯人”的监管体制对于提升人们对食品安全的信任度已经十分乏力。“黑森”正在尝试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等新技术建立食品流通追溯体系,做到“向上知道哪里来,向下知道去哪里”,让食品质量源头可溯、流向可追、问题可控。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主任刘金峰曾表示:“食品安全首先是产出来的,其次才是管出来的。”在生产环节,森林食品比普通的农产品具有更加天然的优势。森林能够释放有益于生物生长的各种物质,吸收过滤有害物质,森林食品具有原生态、无污染等特性。不仅如此,“黑森”的森林食品还有独特的“标签”,也是可持续健康森林食品的专属“标签”——非木质林产品森林认证。
森林认证,是一种运用市场机制促进森林可持续经营的工具。停伐之后,龙江森工将森林认证的领域从木材延伸到森林食品。2013年12月,龙江森工的迎春林业局和柴河林业局成为我国乃至世界上首批通过非木质林产品森林认证的先行者。
非木质林产品的森林认证标准涵盖森林食品的产地环境、生产过程、产品质量以及质量管理体系等要求,覆盖了生产、加工、运输、销售及管理的全过程。而对于认证产品的相关信息,消费者都可以通过二维码查询。
目前,中国消费者对森林食品的需求量不断上升,也出现了不少打着森林食品的招牌滥竽充数的现象,扰乱市场秩序,让消费者真假难辨。
对此,“黑森”组建成立之后的第一拳就是先开药方:对“黑森”旗下的400多种产品全部实行统一标准、统一生产、统一宣传、统一售价、统一包装、统一标识的“六统一”原则。这其实也正是组建“黑森”整合资源的初衷之一。
黑森绿色食品(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图说,“从原料上,我们有自己的生产基地,并与林区职工签订订单。职工按照集团的要求去生产,包括品种、技术、操作规范等。“黑森”集团对产品生产过程实行动态管理,全程监控,从原材料采集到生产加工的各个环节都有严格、详细、可追溯的记录。健全的质量监测体系和安全标准体系,实现了“黑森”系列产品从林间到餐桌的全过程监控,严格保证食品质量安全。”
通过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分析技术,可以有效解决食品安全“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中国龙江森林工业(集团)总公司总经理、龙江森工总局局长魏殿生曾在多个场合强调,建立森工产品全新的网络营销体系,要把“黑森”全部绿色、有机种植的数据都展示到互联网上,体现龙江森工绿色、无污染的核心竞争力。
我们可以试想这样一幅极具时代感的画面:如果一颗木耳从开始生产时就采集数据,包括菌料的来源、林下土壤成分、套袋时间、生长时间等,相当于完成了一张“出生证”;后期完善采集采摘、晾晒、储藏、加工、包装、销售等信息,这颗木耳就有了一张“身份证”。等这颗木耳进入到消费者的购物车里时,通过二维码扫描能够获得它的电子标签,这颗木耳的“前世今生”也一目了然。
这样的画面在“黑森”已经初见轮廓。或许就在不远的将来,从木耳到蜂蜜再到其他,互联网信息监管平台将覆盖龙江森工的整片“森林”。
食以安为先,安以“网”为“翼”。当森林食品的所有出生、生长信息以如此便捷和科学的方式对各环节生产者、消费者、监管者公开,食品安全问题的迎刃而解也将不再遥远。
这正是“黑森”在“互联网+”时代更远更深的追求。
本文来源: 林业厅
18.08.2015 1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