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世界工厂”到“投资全球”
——从投洽会看“走出去”新风向
今年投洽会的主题是“一带一路”和“促进双向投资”。这样设置的背后,是中国对外开放的转向——经济新常态下,中国的开放型经济已不再单纯强调招商引资,而是加快企业和资本“走出去”,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重。
伴随着“走出去”战略的推进,包括福建企业在内的中国企业的整体形象也在发生变化,过去的“世界工厂”正在向“全球投资者”转变。
本届投洽会又投射出哪些“走出去”的新态势呢?
民营企业“出海”忙
投洽会上,不少专家学者谈及这些年“走出去”的成功案例,都提及了全球玻璃行业的龙头——福耀玻璃。
2013年以来,福耀在美国设立福耀玻璃美国有限公司,累计投资已达6亿美元。但很多人或许不知道,从1991年在美国设立代理销售,到设立销售公司开展营销、建立售后体系,再到在底特律设立后道安装装配公司为美国车企提供OEM服务,福耀在美国市场已摸爬滚打了20多年。
“这些项目投资不大,但建立了品牌认同、知名度、美誉度,并积累了美国公司的运营管理经验、文化融合经验以及熟悉了解相关法规。”福耀玻璃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相关人士透露。
业内人士认为,福耀美国项目为美国汽车厂商及客户就近提供设计、生产、技术、服务,进而增强客户黏性,客户新订单向福耀倾斜的效应显现。来自商务部门的数据显示,由于美国项目部分设备由位于境内的福耀集团(福建)机械制造有限公司供应,仅这一项,就带动福清地区设备出口额超过8000万美元。
从产品、技术的国际化,到市场国际化,再到生产国际化,福耀玻璃以循序渐进的方式“走出去”,带动企业转型升级和出口增长,成为中国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走出去”的标杆。
商务部数据显示,去年我国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达1180.2亿美元,同比增长14.7%。这其中,国有企业依旧是主力军。但投洽会上也透露出另一种趋势,即民营企业在“走出去”中逐渐崛起。根据民企500强调查报告,去年我国民企走出去投资额平均增长30%,有的甚至达到300%。
复星集团董事长郭广昌认为,在全球化的过程中,成本优势、政府强大的招商引资能力这两大优势在逐渐减弱,中国必须塑造新的竞争力,“走出去”就是选择之一。“我们走出去,希望通过全球化布局,把世界上各个国家不同的禀赋为我所用,为我们提升创造力和竞争力。”
全国工商联原副主席王治国表示,民营企业“走出去”有自身优势,未来还要在政策引领、资金扶持、外汇管理等方面进一步增强民企走出去的信心和能力。
海外并购成新趋势
在“走出去”众多新趋势中,中国企业并购成为商界人士的热点话题。
投洽会期间,2016全球并购论坛上发布的《2016中国并购市场中期回顾》显示,今年前六个月,中国并购活动创新纪录,交易额增长至4125亿美元;交易数量及金额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增加21%和27%。
如果说,这些抽象的数字并不能直观反映并购的趋势,那么就来看一组今年初以来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天价账单”,便可见端倪——
430亿美元!中国化工集团收购瑞士农业化学巨头先正达,成为迄今为止中国企业最大的海外并购;
60亿美元!海南航空收购美国IT企业英迈,诞生中国企业收购美国IT集团的最高纪录;
35亿美元!万达集团收购美国传奇影业,这是中国企业在海外最大的一宗文化并购……
我省企业在海外并购也有大作为——
国内最大的制冰系统专业制造商福建雪人股份有限公司,先后斥资数亿元收购了意大利压缩机国际知名品牌“Refcomp”公司的资产及商标知识产权、压缩机泰斗瑞典SRM公司的品牌及技术等所有资产,全面掌握了高端压缩机设计和制造的核心技术,使公司成功转型成为高尖端装备制造企业,成为世界知名压缩机制造企业之一;
在2015年,紫金矿业分别与全球第一大黄金生产商巴理克公司和全球最顶尖的勘探公司艾芬豪矿业合作,完成了两个在全球矿业界有重要影响的海外项目并购,将巴布亚新几内亚波格拉金矿和刚果(金)卡莫阿铜矿纳入企业拓展版图。
投洽会上,各界一致认为,海外并购在为中国企业在海外寻求领先技术、专利和品牌,并引入国内市场,实现公司的外延式增长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还能在并购过程中进行国内和海外估值差异的套利,对冲人民币贬值和国内经济下行的风险。
三一重工总裁向文波表示,在全球化浪潮下,企业最需要的就是找到全球化的合作伙伴来打破“隐性壁垒”。“大多数中国企业对国际化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风险虽有意识,但防范措施不力。在不熟悉的情况下,找到本土化的合作伙伴或是最经济的方式。”但他也坦言,反对以低成本完成企业并购之后却在一夜之间将企业做烂。
欧盟中国经济文化委员会秘书长谢建中也表达了类似观点。他认为,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形成趋势,但企业走出去之前一定要明白并购初衷是什么,要达到什么目的。“要对国外企业的文化、理念和价值有深入了解,不是单纯把技术、品牌拿过来,更要考虑如何提供后续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