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什么约束官员不再“每天喝得醉醺醺”
近日,《习近平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论述摘编》出版发行。人民日报微博1月16日摘登了其中的一则讲话:中央八项规定出台后,广大党员干部从文山会海和接待应酬中解脱出来,大多数干部觉得解脱了、身心舒畅,家庭也有亲切感了。有些干部整天喝得醉醺醺的,舒服吗?
人肚不是酒缸,一杯杯烈酒倒进肚子里,然后醉醺醺,谁都会感觉不舒服。有些干部“革命的小酒天天醉”,自己愁、父母忧、家人怨,感叹“为官不易”,恐怕并非矫情。但为什么有人却会乐此不疲呢?对此,有的干部称: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其实,这是一种认知误区。
首先,有些干部认为,招待上级领导和兄弟单位,不喝酒则不成宴席;不喝多则意味招待不周。为了陪好领导和同行,也得“舍命陪君子”,来个一醉方休。
其次,有些官员认为,酒场喝的是酒,更是关系和圈子。当下,有些国人“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的是,喝酒能办成事,能多交朋友,能进入更多的社交圈子,甚至能争取到领导的赏识和晋升的机会。正是基于这些认知,不少干部逢场必到、逢酒必醉。
事实上,有些干部每天喝得醉醺醺,自己不舒服,百姓更不舒服。因为有些干部吃海参,喝名酒,抽名烟,一分一厘,皆来自公帑,这是对百姓纳税钱的浪费。有专家推算,前几年每年公款吃喝浪费的钱以千亿元计算,恐怕绝非空穴来风。即便是企业或个人请客,表面上是联络感情,实质是请托办事,甚至是变相搞权钱交易。俗话说,“吃人的嘴短,拿人的手软”,吃请焉能是白吃?最终是要拿公权予以“回报”的。无数的例证告诉我们:很多官员最终沦为腐败者,往往是被请吃开始。
可见,干部每天喝得醉醺醺、不舒服是小事,其背后的问题却不容小觑。根治干部每天喝得醉醺醺,个人须有自知者明,酒场不过是诱饵,所钓的“鱼”,就是你为他所用。因此,让一些官员不再“每天喝得醉醺醺”,不仅要破除认识误区,但更要“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没有了公款消费支撑,失去了利益交换,一些官员也许就不会再“每天喝得醉醺醺”了。(惠铭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