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全国人大代表就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建言献策
如何补好公共卫生短板?
——我省全国人大代表就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建言献策
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湖北代表团审议时强调,防范化解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风险,事关国家安全和发展,事关社会政治大局稳定。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斗争向全世界展现了中国力量、中国精神、中国效率,但同时也暴露出我国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方面的一些短板和不足。连日来,我省全国人大代表积极建言献策,就如何补好公共卫生短板提出了各自的观点和建议。
完善重大疫情防控机制和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
全国人大代表,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党委书记、主任郑奎城认为,要加快完善重大疫情防控机制和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
一是强化法律和制度保障。尽快修订《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建立健全重大疫情和公共卫生安全管理应急预案体系,建立切实可行的预案启动机制,加大对危害疫情防控行为的执法力度。
二是加强疫情应急指挥机制建设。将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纳入国家应急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强化部门间和区域联防联控协调机制,理顺上下联动的疫情应对工作机制,完善专业机构与地方政府的联动机制。
三是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进一步明确疾病预防控制体系职能定位,加强疾控机构实验室能力建设,切实发挥国家和省级实验室检验“一锤定音”的重要作用。加强疾控人才队伍建设,建立保障与激励相结合的运行新机制,提高疾控人员待遇。强化各级疾控机构多渠道疫情监测和快速反应体系,提高重大公共卫生风险发现、报告、预警、响应、处置能力。
四是加强重大疫情医疗救治体系建设。加强全科医生培养和分级诊疗等制度建设,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和物资配备,以及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加大对传染病医院的投入,加强综合能力建设,提高疑难重症传染病的诊疗能力。
五是健全突发疫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在突发疫情等紧急情况时,医疗保险机构要预拨部分医保基金,建立特殊群体、特定疾病医药费豁免制度,建立重大疫情患者医疗费用财政兜底制度。
六是健全应急物资保障体系。把疫情防控应急物资纳入国家战略物资储备,健全应急物资储备工作机制和应急预案,建立原料供应、生产、流通、储备、使用等全链条的信息动态监测系统。
提高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预测能力与应对水平
全国人大代表,厦门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张荣认为,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提高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能力,首要的就是提高预测能力,以相关领域的体制机制创新为支撑,为精准有效的公共卫生政策和措施的制定提供指导。
一是加大公共卫生与防疫人才的培养力度,鼓励和扶持大学特别是“双一流”大学设立高质量的公共卫生学院,形成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建立健全公共卫生与防疫领域内的实验室体系、数据库体系、检验检疫体系及突发性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救助体系。
二是加强优势高校院所、疾控中心与医疗机构的深度融合,探索设立附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形式,深化公共卫生防控技术研究与应用,打通重大防控需求、科学研究转化、社会应用实践的现实瓶颈,构建新型“医、教、研、防”体系,促使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更具需求导向。
三是国家加大公共卫生领域的财政投入,围绕公共卫生的各个环节进行排查,补齐短板,切实解决公共卫生事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
四是建立并完善应急预警系统、应急处置体系和应急处置评估体系,提高突发事件响应和处置能力,形成常态性与非常态性相统一的应急治理体系。
改革公共卫生教育内容
全国人大代表、福建医科大学党委副书记黄爱民建议,要改革公共卫生教育内容。她表示,要高度重视新发和再现传染病的教育,提高对新发和再现传染病的识别与预警能力;重点增设与公共卫生应急处置相关的必修课程,为强化、提升临床医学和公共卫生专业学生的应急处理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临床医学专业学习要防止“重医轻防”,不仅仅是开设几门公共卫生课程,而是应当将公共卫生相关内容与临床知识有机融合;公共卫生专业学习要防止“医防割裂”,在学习公共卫生相关内容的同时,不弱化临床医学的理论、见习和实习。
加快建立医防融合机制
全国人大代表、将乐县高唐镇常口联村党委书记张林顺建议,要加快建立医防融合机制,加快疾控机构改革,设立“医防融合办公室”,推动以疾控中心为主的公共卫生机构融入医共体建设。
推进公共卫生和临床医疗队伍、临床医疗资源配置使用、基本临床医疗服务、临床医疗信息相融合,推行医疗处方和健康处方“双处方”制度,把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全面融入健康信息平台和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设。
完善政府投入保障及适当增长机制,启动新一轮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基础建设,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开展重点人群预防保健免费项目,鼓励开展重点疾病筛查,探索建立重点慢性病健康素养提升积分制度,加大对传染病医院、区域医疗中心、康复医院等投入保障力度。
建立公共卫生工作绩效监测评价体系,对医疗和疾控机构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与医疗和疾控机构经费核算、评先评优等挂钩,与医疗和疾控机构人员岗位聘用、职称评聘、薪酬待遇等挂钩。
增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能力
全国人大代表、福建福海创石油化工有限公司行政办公室副主任郭晶晶认为,要增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能力。
郭晶晶建议,一是结合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及时给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增加相应的人员编制。二是建立鼓励医务人员下基层的政策措施,放宽或取消基层医疗机构中高级职称职数限制,动态管理进出基层医疗机构岗位的职数,增强基层引进人才、留住人才的吸引力。三是统筹全面兼顾重点,建立有利于调动基层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积极性的“工分制”绩效奖励政策,且不封顶,真正体现按劳取酬、多劳多得原则。四是继续支持基层医疗机构硬件场所建设和设备购买投入,建立市、县两级财政加大对基层卫生事业的投入机制。五是统筹建立区域性的医疗防护物资储备及补充退出机制;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对疫情的防控能力配备和培训。在条件成熟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立发热(传染)门诊。(福建日报记者 郑昭 严顺龙 吴旭涛)
【责任编辑:黄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