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利网:永春:以水求变 绿色崛起

18.04.2016  13:04

      自清朝以来,由于地处山区、地少人多,福建永春人迫不得已,于农业耕种之外,寻找谋生的新途径。凭借着勤劳和机智,“无永不开市”,永春商贸一发不可收,从省内到省外,由国内出南洋,再到今天遍及全球的130万永春华侨,永春生意人的名头响当当。

  钱包鼓起来了,河流却臭了,青山也挂白了,记忆中的乡愁越来越朦胧。绿水青山不再,金山银山再高,百姓幸福感没增。怎么办?永春县委书记林锦明拿出的药方是“化生态之困为生态之利,把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到转方式、调结构、增效益上来,探索‘生态+’的发展机制,做足水文章,推动实现绿色崛起。”

  以水求变

  寻找流域上游转型发展新模式

  2014年初冬,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调研时指出:福建在自然资源、人文资源、人力资源方面独具优势,要抓住机遇,着力推进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努力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

  多年来,福建省在生态建设方面一直走在前列,成为全国首个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如今,淡化GDP,重视民生,让群众享受更多“绿色福利”,已成为福建省政绩考核的新导向。2014年,福建省对34个县市取消GDP考核,永春就名列其中。

  “不考核GDP不是不要GDP,而是要实现有质量、有效益、没水分的速度,要的是绿色GDP。” 林锦明说。2011年,中央发布1号文件加快水利改革发展,正是那一年,永春县委新一届领导班子组成。林锦明回忆,来永春之前,以为山区县水质不错,可现实情境与印象感觉大相径庭。在吾峰镇吾中村生活了大半辈子的施振成很有感触,家门口霞陵溪两岸100来亩的低洼地,几年前就是周边群众吐槽的焦点:养猪场、包装袋厂占据,门口垃圾塞道,特别是天一热,臭气逼人。

  与许多经济发达地区一样,永春面临类似的问题: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生态环境代价。必须转型,将过去粗放的不计生态环境成本的发展模式,切换到带给百姓幸福感的绿色发展模式。如何切换?永春将目光瞄准了母亲河——桃溪。

  桃溪,著名诗人余光中笔下的乡愁所寄,永春一半的乡镇、一半的村、60%的人口聚集在桃溪两岸。同时,由于地处流域上游,桃溪还肩负着为下游600万泉州人民输送一泓清水的重任。

  县委、县政府经过研究后认为,永春有责任为整个泉州维护好一泓清水,永春面临的一些困局和弱势换个角度和思路来看就可以化为优势。比如说由于山区交通不便开发相对缓慢,某种程度上说对生态的负面影响也较轻。开展桃溪流域综合治理,既可以实现“水清、堤固、园靓、路畅、岸绿、房美”,多层次提升百姓幸福指数,还可以此为依托,视产业性质有保有压存量经济,催生绿色的增量经济,并延伸到整个产业布局,撬动各方面生态优势形成永春新的经济增长点,更可确保向下游输送优质清水。

  一举多得,借着1号文件的东风,永春酝酿打响了一场以水求变,推动绿色崛起的攻坚战。

  综合施策

  部门联动推进生态治水

  2011年11月,永春召开全县水利工作会议暨桃溪流域综合治理动员大会,明确提出“安全水利、生态水利、民生水利、景观水利”的全新理念,开启生态治水的全新征程。

  沿线乡镇和村里的负责人都参加了动员大会,大家将信将疑:钱从哪儿来?疑虑很现实,桃溪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投资大、工程量多、涉及面广、实施时间长,预算投资达30亿元,而彼时永春一年的财政收入刚过10亿元,如何筹集资金成为摆在永春人面前的第一道难题。

  为此,永春想方设法开拓筹资渠道,第一是自筹一部分;第二是积极向福建省水利厅汇报争取支持列入中小河流治理、山洪灾害防治、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护体制机制改革等试点筹集一部分;第三是将桃溪沿岸土地抵押获得贷款用于整治项目,待环境改善后土地升值出让,偿还贷款后盈余用于生态建设筹集一部分;第四是通过生态补偿机制,将泉州晋江上游水资源保护补偿专项资金用于流域治理筹集一部分。多管齐下,这项全县龙头项目、一号工程得到了有力的资金保障。

  解决了资金来源的问题,接下来是如何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永春没闭门造车,而是借助外脑,邀请专家精心编制了治理规划,同时采取“成建制”抽调干部,“集团式”攻坚,“组团式”推进的方法,多部门联动,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强有力的执行机制。

  治理过程中,强调顺应自然,采用生态方式治理水系。记者看到,桃溪流域东平示范段两岸的人行步道不是光滑的水泥路,而是铺设了生态透水砖,两岸的堤防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改变了以往传统的硬化处理办法,采用了生态护坡、梯级挡墙、三维植被网等堤防形式,将生硬的垂直挡墙进行“软化”处理,既能有效防洪,又保持了河流的生态环境。

  “在保证安全前提下,用生态理念治理水系,我们本着对自然的尊重,宜弯则弯,宜宽则宽,宜滩则滩,尽量维持河道自然形态,避免过度硬化,也充分考虑维系水生态的良性循环。”永春县水利局局长郑双伟介绍说。

  治水措施应对不同保护对象有明确区分,让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作用,永春人深谙此道。不同的河流采用不同的治理方式和标准,因地制宜。与位于城郊的东平示范段不同,农村小河小溪虽依然秉持生态的理念,但护岸大多用打木桩、抛石头的办法来做,清除了水中的淤泥、垃圾,再建设充满乡土气息的休闲步道,河堤牢固,又能自然呼吸,行洪能力也更强,还节省了征地成本。

  此外,永春还积极推动小水电转型升级,率先探索生态电价补偿新机制。对老旧水电站采取“限制、调整、退出”的处置方式和建立生态电价机制的方式进行改造,为河流舒筋活血,增加河道径流,消除安全隐患,巩固了综合治理效果。

  经过4年治理,河流复清了,环境优美了,沿岸道路通畅了,一幢幢水景房拔地而起。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看到郊区的变化,有市民给县委写信说,城郊的示范段这么漂亮,城区段能否也做起来。在乡村,结合桃溪流域综合治理开展的美丽乡村建设让丰山村的环境大为改善,宛若世外桃源,百姓发自内心为这项民生工程点赞。

  郑双伟介绍,试点村生态治水带动周边村积极性陡涨起来,村民们希望自家门口的河流也重现生机,不少村委换届竞选时,候选人是否承诺参与河流治理,成了能否赢得选票的决定性因素。

  如今,从县政府各职能部门到乡镇,从干部到老百姓,谈起治水,处处、人人都有一套“治水经”。

  绿色崛起

  “生态美”带来“百姓富

  “清水一湾舞白鹤,风光两岸映桃源。”诗人余光中欣然题诗盛赞家乡母亲河治理工作。如今的桃溪流域两岸已现靓丽新妆,河水碧波粼粼,清澈透亮,几只白鹭不时地掠过水面,亲水平台掩映在一片花红柳绿中,三三两两的游人在慢行步道上流连忘返,几个老拳师在岸边比划白鹤拳,一幅生动的永春版“清明上河图”跃然眼前。

  水美了,城市更具魅力和亲和力。每逢节假日,永春城南的茂霞村都能迎来很多游客,“周末带着家人自驾游,这里空气清新,在荔枝林中走走,舒缓压力。”来自泉州的刘燕华一家很喜欢永春的“乡村游”。到了荔枝成熟的时候,游客更是络绎不绝,来自泉州、厦门等地的游客在绵延成片的百年荔枝林中,采摘、品尝、拍照,好不热闹。2015年,茂霞村成功入选“记得住乡愁——福建十大醉美乡村”之列。

  浓厚的乡土气息、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了众多的外地游客,永春距离厦门、三明1个半小时车程,距离福州2小时车程的区位优势转化为生态经济优势,近两年“五一”“十一”假期期间,县内大小宾馆、客栈“一床难求”。旅游业成了永春县最具增长潜力的业态之一,为当地百姓带来了就业机会,也增加了货币性收入。据统计,2014年,全县接待境内外乡村旅游游客总数达176万人次,乡村旅游总收入达6.2亿元,实现了高达20%以上的增长。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正是永春把绿水青山作为核心竞争力,更加重视生态环境这一生产力要素,4年艰辛没白费,以水求变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撬动生态优势转化为社会经济效益的蝶变效应开始显现,以健康养生业、生物医药业、旅游业为代表的一批独具永春特色的绿色文化产业逐步兴起。

  家乡环境越来越美,发展机会就越来越多,潜力也越来越大,之前在深圳发展的龙水漆篮公司董事长郭志煌决定回乡创业,“过去家乡交通不便,环境也不好。现在环境好了,机会多了,特别想回来把祖上留下来的这份遗产传承好,也希望回来跟父老乡亲一起干,带动村民就业。”郭志煌说。近年来,回乡创业的人越来越多,为永春聚拢了人气和财气。

  面对汹涌而至的沿海工厂,永春有所为,有所不为,抬高产业落地的生态门槛,凡污染型项目,一律拒之门外。相反,对低碳的生态产业项目则大开绿灯。“我们坚持建立绿色企业,实现企业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回乡创建永春永嘉台湾农业生态园的企业家许思政十分支持家乡的绿色发展。

  永春人用实际行动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凭借在生态治水方面的成功探索和显著成效,2015年8月,永春被福建省水利厅列为首批12个全省万里安全生态水系建设试点之一;2016年2月,永春对外正式提出,计划用三年时间争创联合国人居奖城市。桃溪流域综合治理虽然已经圆满收官,但对尝足了生态治水甜头的永春人来说,生态水利建设没有句号,永远在路上。

昨日我省局部发生暴雨
受副高边缘以及低层切变影响,昨天我省出现分散性暴雨。据5月30日6时~31日6时统计,共有20个县(市、区)的37个乡镇雨量超过50毫米,其中武夷山市雨量超过100毫米为123.水利厅
昨日我省出现分散性暴雨
受副高边缘影响,昨天我省出现分散性暴雨。据5月29日06时~30日06时统计,共有30个县(市、区)的75个乡镇雨量超过50毫米,其中漳平芦芝镇和城区雨量超过100毫米,以漳平芦芝镇的117.水利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