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媒:中国曾因太弱被美侮辱 实力强大后渴望说不

08.08.2014  11:53

  日本《外交学者》8月7日文章,原题:“中国可以说不”效应 最近,《外交学者》刊登了几篇探讨中国外交背后民族主义的文章。这些文章都认为中国外交思维中存在一种贯穿始终的方面——即认为在历经百年国耻后,中国能够且必须勇敢地面对西方(特别是美国)。这种外交政策观点并不新,类似的思想早在1996年《中国可以说不》一书中就有论述。

  该书中的许多思想,至今对中国外交思维有很大影响,无论是在民众还是官方层面。它认为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阴谋反华,目标是阻止中国重拾昔日权力和影响力。过去20年,随着外界日益认为中美在亚太(甚至远至非洲大陆)进行一场影响力战略竞争,这种看法变得日益普遍。

  结果,中国人认为他们的国家是受害者,是想要从老牌国家争取公平份额的全球影响力的独孤斗士。时至今日,“中国可以说不”的观念仍然具有强大的情绪影响力——事实上,随着中国实力增长,中国民众对中国能够、将会对外部挑战说“”的期望有增无减。相应的,北京力推重估那些美国已认为是常规(如对台军售、总统与达赖喇嘛会晤)的问题。按照这种思维,北京以前接受此类侮辱,是因为那时太弱。现在,中国强大了,一切都不一样了。

  我们看过去5年中国外交政策的转变会发现,驱动政策的态度其实并未改变。改变的是中国实施民族主义外交政策构想的实力,而民族主义外交构想始终存在。在领土争端问题上,这意味着中国现在拥有海、空能力,能够增加对有争议地区的巡逻,加之经济和外交实力,可以忽视来自邻国和美国的抗议。

  美国分析家经常指出,中国承受不起与邻国对抗,更承受不起与美国对抗。但从中国国内观点来看,中国不得不挑战美国和地区对手,特别是涉及中国“核心利益”的地方。这一点有时遭到忽略。相比20年前,中国人如今对本国实力的自信大增,因此更加相信中国可以(且将会)说“”。

  对于这种外交务实与国内压力之间的两难,美国专家学者应不难理解,因为我们看到我们的政治人物在涉及美中关系时面对相同的困境。分析人士认为,美中关系稳定对全球繁荣至关重要,但最近一次美国政治人物承诺改善对华关系从而赢得选举是什么时候?中国领导人肯定在走类似的一条钢丝,一方面需要和平,另一方面又需要在与主要战略对手打交道时,表现出强硬和坚决。

【责任编辑:刘必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