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孩子精神成长的四大渴望
温馨 绘
当今中国孩子急需哪些精神滋养,他们的精神世界又有着怎样的渴望?2015年,《知心姐姐》杂志社和知心姐姐教育服务中心共同发起“中国孩子精神成长需求调查”,并于日前在深圳召开的“教育的未来——关注孩子的精神成长”2015年教育论坛上发布调查结果。调查历时两个多月,覆盖北京、上海、武汉、哈尔滨、深圳等9个城市,近万名中小学生参与调查,共回收5215份有效问卷,其中近百名中小学生接受记者采访。孩子们说出了自己的心声,表达了对精神成长的四大渴望。
面对家庭:渴望父母足够的倾听和认同
一个孩子的精神世界能否长成参天大树,关键在其根系是否繁茂健康。一个家庭的精神生活对孩子的精神成长具有决定性意义。在孩子的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满足的今天,父母是否也在精神层面给予了他们足够的关照?
先来分享一组数据:
父母或家人和你聊天时,通常会聊哪些话题?
调查中,58.1%的孩子会跟父母谈兴趣、交友和成长的烦恼;56.7%的孩子和父母经常交流学习问题;42.6%的孩子和父母经常交流生活话题,如吃饭、穿衣、安全等。除此之外,一些父母会和孩子分享自己的工作和心情(29.9%),还有些父母会和孩子讨论社会事件、国家大事(24.2%)。
当你遇到困难和困惑时,家人会怎么做?
调查中,63%的孩子表示家人愿意陪自己一起想办法。相比之下,只有3.4%的孩子表示家人会不跟他们交流,直接用行动解决问题。
我们欣喜地看到:很多父母与孩子的交流不再局限于生活需要和学习成绩,并且愿意引导孩子解决成长问题。这些父母正在尝试着走进孩子的精神世界。
与此同时,孩子们的回答也展现了他们的渴望:
当你和父母想法不一致时,通常你会怎么做?
在调查中,50.7%的孩子选择“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且期待父母能听到”;30.4%的孩子选择“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努力说服父母认同”。
你期待家人可以在哪方面做得更好?
调查结果显示:26.2%的孩子希望家人“不和别人做比较,关注我的进步,给我更多鼓励”;23.8%的孩子希望“当我不想做某件事时,父母不会强迫我去做”;18.1%的孩子希望“当我们想法不一致时,父母可以多听我说”;10.31%的孩子希望家人“多学一些教育方法,不要总是简单粗暴地对待我”;只有2.1%的孩子表示“希望多给一些零花钱,多买自己想要的东西”。
由此可见,比起物质的满足,孩子们更加期待父母给予精神层面的尊重和关爱,给予他们更多的表达空间。对孩子们来说,父母的倾听才是真正的爱。
面对学校:渴望获得友谊和学会做人
为什么要上学?面对越来越多对学习失去兴趣的孩子们,父母、老师、教育专家都在试图给他们一个极具吸引力的答案。然而,启动孩子们心中对学校产生向往的钥匙,其实握在他们自己的手中。
你期待从学校生活中收获什么?在本次调查中,我们将这个问题抛给了孩子们。37.3%的孩子渴望获得友谊;28.7%的孩子渴望获得知识;20.4%的孩子渴望掌握技能、发展兴趣爱好;只有13.6%的孩子渴望把学习搞好。
童年的伙伴是孩子们精神成长之路的同行者。对于现代孩子来说,学校是他们收获同伴友谊的重要场所。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孩子们逐渐学会如何与他人相处,获得认同感和自信心。这些都是孩子精神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养料。
那么,目前学校生活给孩子带来的最大影响是什么?
在调查中,24.7%的孩子学会了“如何做人做事”;24.5%的孩子变得“更有想法”;22.7%的孩子得到“情感的支持”;21.8%的孩子“发现了自己的优势,变得更自信”;只有6.3%的孩子认为自己“除了学习知识以外,没有其他收获”。
我们认为,这些影响同样与孩子们对人际交往和集体认同感的渴望有关。集体生活中与人交往的经验让他们了解到:什么样的人受欢迎,什么样的事会得到肯定,怎样在集体中发声,怎样在友谊中保持自我……从长远来看,这些宝贵的经验比做对一道考试题更能影响孩子未来的发展。
除了益友,老师在孩子精神成长中的引领作用同样不可忽略。在调查中,除了学习问题,孩子们表示希望能和老师在这些方面有更多沟通:和同学之间的事(40.1%)、最近家里发生的事(11.8%)、最近看的电视节目或玩的游戏(11.7%)。
孩子的回答让我们看到:除了传授知识、答疑解惑,他们也在期待着与老师之间亦师亦友的精神交流。
面对社会:渴望有参与体验和实践的机会
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很多父母担忧孩子受到不良社会现象的侵扰和伤害,不希望他们的精神世界被污染。当我们想要为他们挡住眼睛、捂住耳朵的时候,孩子们正在渴望了解自己生存的环境。
在调查中,我们向孩子提问:看到新闻中“虐待小动物”“老人摔倒了没有人搀扶”“同伴之间的暴力事件”等社会新闻,你会有什么反应?
48.3%的孩子表示“想知道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想了解背后的原因”;只有4.3%的孩子表示“这些事与我无关”。
精神成长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学会处理自己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一棵树木是否拥有强大的生命力,最终要看其能否经得住大自然的考验。孩子们接受的所有教育,归根结底都是在为将来走入社会做准备。他们需要了解社会的途径,渴望着参与实践的机会。
在调查中,问到“对于社会事件或社会人物,你更倾向于相信哪一方的想法”时,34.9%的孩子表示更倾向于认同“自己的社会实践与体验”中获得的想法;30.9%的孩子表示更认同“家庭和父母”的想法;只有5.4%的孩子愿意相信“网络”;3.5%的孩子倾向于认同“娱乐节目或偶像的观点”。
面对社会、面对世界,很多孩子已经不再满足于成年人为他们准备的标准答案,他们渴望通过真实的实践和体验,寻找属于自己的答案。
面对自我:渴望成为生活和未来的主人
孩子的精神世界从弱小到强大,从单调到丰富,需要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各种养分,并且需要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但最终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孩子自身对精神成长的渴望。
在调查中,83%的孩子“希望有自己的想法,能为自己的生活和未来做主”;11.2%的孩子认为“长大就得独立,这是长大的标志”;只有3%的孩子认为“不需要有自己的想法,因为大人会帮我安排好”;2.8%的孩子认为“什么都自己想好累,过一天算一天呗”。
如果可以,你最希望自己成为哪种人?
在调查中,35.1%的孩子渴望成为“充满勇气,敢于不断挑战、创造新事物”的人;31.7%的孩子希望成为“有优异的能力,能够对社会发展有贡献”的人;13.6%的孩子希望“有独特的思想,具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孩子们的回答告诉我们:他们正渴望着独立地思考,挑战新事物,在对未知的探索中发现新的自我。
生活中,虽然很多人都在为孩子提供各种解答困惑的答案和方法,但他们更看重的是:自己的想法得到了验证,并且获得了别人的尊重和认同。对于孩子来说,他们真正在意的或许并非答案本身,而是独立思考的探索过程和收获。
本次调查,孩子们展示了自己对精神成长的各种渴望,我们希望他们的渴望能够得到尊重,得到及时、有效和丰富的滋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