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标”第一市的民生动车

03.08.2014  15:09
   核心提示

  近日,漳州“平和白芽奇兰”、“平和红柚”2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获得台湾“经济部”智慧财产局注册,实现我省在台湾注册证明标章零的突破。这是漳州作为全国“地标”第一市的又一创举。

  2010年以来,漳州大力实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集体商标兴业富农工程,还将之列入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举措。目前,全市已有74件“地标”,数目为全国最多,涉及产业产值163亿元。同时,由“地标”带动“集标”注册209件,“双标”涉及产业总产值520亿元,全市近80%人口从中受益。

   打造契机 兴业富农

  7月27日,在云霄县下河乡下河村果农蔡林水的杨桃林里,农技员在指导疏花技术。

  蔡林水说,乡里种杨桃有上百年历史了,前些年因为品种老化,又是单季果,种植技术也跟不上要求,面临市场淘汰的危险。2009年,因为漳州杨桃滞销,他只好运到外地卖,一筐25公斤也只卖10元钱,连本都赚不回。

  转机出现在第二年。

  2010年,乡里引进台湾四季杨桃品种,并嫁接本地品种取得成功。当年,县工商部门还启动“下河杨桃”的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申报。

  “结合‘地标’申报,我们实现了品种和产业两个转型。”下河乡党委书记叶毓说,目前,全乡杨桃种植面积推广到1.3万亩,年产值突破1亿元。县、乡两级为杨桃种植密集区完善了路、水利等基础设施配套,并鼓励引进杨桃深加工项目,还启动建设杨桃专业农贸市场。

  漳州市工商部门出台地标使用管理典型培育工作的通知,实现全市相关工作的规范化和常态化管理。“在‘地标’涉及的主要乡镇,我们设立商标指导站,对接有关部门,从‘地标’申报、生产标准推广到品质监管实行一条龙服务。”漳州市工商局商广科负责人表示。

  在政府指导下,下河乡大力推广以高产优质栽培、无公害管理、生态果园建设为主的标准化种植技术,去年下半年就推广5000多亩。工商和农业部门还引导果农成立专业合作社作为技术推广和市场营销主体,仅下河村就成立了7个杨桃专业合作社。目前,“下河杨桃”已建立电子商务平台,乡里还谋划生态休闲农业旅游点。

   政府搭台 造福一方

  2000年,漳浦县沙西镇获评中国榕树盆景之乡。可过了11年“沙西榕树”获得“地标”认证后,产品才从出口几乎为零实现如今远销数十个国家和地区,被赞为“中国根”。去年,在出口低迷的形势下,以沙西镇为中心的漳浦榕树产业实现总产值4.5亿元,出口额1200万美元。

  目前,漳浦“地标”总数已达10件,还有11件正在进一步培育中。“我们成立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创建领导小组,组织专人深入各乡镇调研,全面掌握全县地理标志资源,筛选出一批特色农产品资源建档,并深入挖掘其历史文化内涵。”漳浦县工商局干部洪聪泉说,目前,全县动员20多家农副产品协会作为申报主体,并建立起一套商标使用管理细则,通过协会及协会带动的合作社实现后续监管。

  2013年,漳浦花卉出口值实现2400万美元,产品甚至销售到荷、韩、法、美等花卉大国。漳浦县林业局花卉办主任胡益芬认为,注重“地标”牵引出的品牌效应、对接国际规则的标准化管理,是当地政府助推花卉产品抢占国际市场的抓手。

  中国“地标”第一县平和更已注册中国“地标”14件,其中12件注册国际“地标”,进入申报和公示程序的有6件。

  平和县工商局“地标”申报主要负责人赖俊杰说,平和继开办全国首家地理标志产品专卖店、地理标志文化展示厅后,还谋划建设“地标”产品一条街,持续打造市场平台。

  “2000年,平和琯溪蜜柚总产值不足10亿元,当年申报‘地标’成功,如今突破40亿元。平和白芽奇兰茶总产值也从不足1亿元实现如今的16亿元。”平和县领导表示,“地标”工作惠及广大农民和企业,目前“地标”产业涉及全县9成以上农业人口。

  “‘地标’要持续发挥效益,地方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多部门联动至关重要。”全程参与平和20个“地标”申报工作的赖俊杰坦言,漳州市《关于鼓励农产品创品牌的意见》、《“十二五”商标品牌发展的实施意见》已成为“地标”及相关商标工作的核心指导文件。在漳州,自2000年“平和琯溪蜜柚”作为该市首个“地标”注册成功后,众多“地标”产业相继崛起,不仅实现上10亿元产值,还从“地标”走向各类商标认证。

  “地标”致富之路,就像一列民生动车,载着漳州百姓驶向富裕,驶向幸福。

地标”攻略,高妙!

□本报记者 雷光美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传统农业转型升级不仅要做到“知己”,更要善于发挥己方的优势和长处。漳州推动特产申报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并形成一套系统的管理规范,就是一种十分有益的探索。

  花大力气厘清“地标”资源,推动申报,才能使所涉及的群众更广泛地受益。漳州从重大民生工程、重大扶贫开发举措的高度认识“地标”的意义,调查出花卉近500种,水果62种,水产540种,药材200多种,还有上千种农副产品和瓷器、玉材。其中,许多具备历史人文条件,并已经实现或开始实现产业化,成为“地标”申报的优质资源。

  “地标”日益成为提升特色产品竞争力的核心要素,拉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有力杠杆。从漳州的实践看,带有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农产品价格普遍比同类产品价格高出20%—90%。而“地标”产品拉动的产值则以百亿计,增长幅度惊人,在地方经济总量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发挥“地标”的作用,就是要以市场为导向,由市场来决定。漳州为扩大内销,抓中国“地标”申报;为扩大外销,进而探索两岸商标合作,对接国际规则,注册国际地标;市场需要优质产品,推动“地标”工作全过程管理;市场需求多元化,则推动深加工和产业链延伸,提高附加值。事实证明,这些举措都收到了实实在在的效果。

  漳州“地标”工作实践,做到了“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使涉及的产品和产业在竞争中脱颖而出。这是一部生动的教材,值得各地借鉴。

中国(福建)—东盟经贸合作论坛在榕举办
  6日,中国(福建)—东盟经贸合作论坛在榕举办。政府
福山郊野公园入选绿色低碳典型案例
  昨日从市生态环境局获悉,政府
军地领导在福州检查指导征兵体检工作
  8月3日,副省长、省征兵领导小组副组长王金福,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