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禁令”能否遏制投资公司“跑路”?
去年下半年,全国多地发生投资公司非法集资和“跑路”事件,给涉事群众造成很大损失。甘肃尤其是省会兰州也有一些投资公司“跑路”,涉嫌非法集资,使参与的群众蒙受损失,给全省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带来了隐患。
据统计,去年甘肃省共破获投资类公司非法集资犯罪案件86起,抓获犯罪嫌疑人196名,涉案金额28.32亿元,挽回经济损失2.8亿元。
今天下午,甘肃省工商局副局长侯中甲在新闻发布会上透露,从事非法集资的投资类企业均不同程度的存在向特定人群和不特定人群集资的情况。为了从制度上加强对投资类企业的管理,甘肃省将于今年6月1日起施行《甘肃省投资类企业管理暂行办法》。
相关人士表示,这一规章的制定出台,是甘肃省政府打击非法集资行为的重要举措,对于加强投资类企业风险防范和监督管理,促进投资类企业规范有序健康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三大原因致非法集资案高发
去年下半年,甘肃相继发生投资公司“跑路”事件后,甘肃省政府统一组织开展了为期1个月的彻底清查行动。此后,甘肃省工商系统又连续开展了为期3个月的整治规范行动,收到了明显效果。
侯中甲说,工商部门在检查中发现,投资公司非法集资案高发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
据介绍,非法集资案高发的一大原因在于,我国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特别是银根收紧、贷款指标限制等因素,小微企业通过银行融资担保难、手续多、周期长,往往选择向投资类公司高息贷款,给投资类公司进行民间借贷、非法吸储存储、高利转贷等行为提供了环境。
侯中甲说,一些法律知识欠缺又贪图高额回报的群众分不清哪些是合法的、哪些是非法的,也为一些公司非法集资提供了可趁之机,这是非法集资案高发的第二个原因。
工商部门发现的第三个原因是,非法集资领域已渗透到多个行业,形式由生产经营投资直接发展到吸收存款,由单一债权发展到股权甚至债权、股权相混合,由单人作案发展到组织化、智能化和网络化,尤其是非法集资往往通过私人关系口耳相传、暗箱操作,普遍存在多头开户、资金账外循环等情况,具有隐蔽性强、潜伏期长的特点,受害人在短期利益的诱惑下前期不愿举证,导致发现难、取证难、认定难。
“抬高”企业准入门槛不合法
投资公司“跑路”事件发生后,公众呼吁出台办法对投资类企业准入设置更高的门槛。对此,侯中甲称,“抬高”投资类企业的准入门槛,与有关法律的规定相冲突,与简政放权的要求也不适应。
“《甘肃省投资类企业管理暂行办法》虽然没有‘提高’准入门槛,但设定了三个层面的管辖责任,以期强化监管。”侯中甲介绍,一是主体责任,即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履行监督管理职责,建立打击和处置非法集资联系工作机制,加强对投资类企业监督管理、风险预警和违法行为的处置工作。二是监管责任,明确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负责登记和监督管理投资类企业。三是协同责任,明确发展改革、工信、商务等有关部门和金融监管机构,应当积极配合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加强对投资类企业的监督管理。
《甘肃省投资类企业管理暂行办法》要求,工商部门应当将登记、查处投资类企业的相关信息,自信息产生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通过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向社会公示。同时严格落实企业信息公示制度、经营异常名录制度、严重违法企业名单制度,强化信息公示、信息共享、信用约束,通过各部门联动响应,使失信的投资公司在政府采购、工程招投标、国有土地出让、获得荣誉等方面“一处违法,处处受限”。
规范公司名称禁止融资业务
之前,一些投资公司利用公司名称、经营范围内有类似“金融”的字眼来误导和欺骗群众,开展非法集资活动。甘肃省此次出台的“办法”对投资公司的名称、经营范围等方面进行规范。
侯中甲介绍,工商部门在核定投资公司经营范围时,将按照其所从事的具体行业投资或项目投资核准,并标注“依法需取得许可和备案的项目除外”。凡含有金融咨询、金融投资、金融中介、理财及其他涉及金融、银行等特许项目内容的或者融资等容易引起公众误解的经营范围,一律不予核准。
同时,“办法”还列举了13类明确禁止的内容,即投资公司不得从事或者变相从事吸收存款、委托或者代理理财、办理结算、票据贴现、资金拆借、信托投资、金融租赁、融资担保、外汇买卖、小额信贷、股权投资、创业投资、典当等金融、类金融业务活动。
在核定投资公司名称时,“办法”规定应当与其经营范围相对应。具体来讲,就是以投资及咨询、信息服务为主要业务的,在名称中必须标明投资或投资咨询、投资信息服务字样;不以投资及咨询、信息服务为主要业务的,名称中不得使用投资或投资咨询、投资信息服务字样。
“办法”规定,投资类公司不得从事金融、类金融业务。因此,投资类企业在对外宣传中不得出现金融服务等字样。“希望投资类企业都能够守住诚信经营的‘底线’,不要去触碰法律法规的‘红线’,诚信为本,守法经营。”侯中甲说。记者赵志锋
(法制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