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权: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枢纽
编者按:《求是》杂志第17期刊发省委书记尤权的署名文章《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枢纽》,本报今日(2日)予以转发,敬请关注。
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枢纽
尤 权
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统揽全局、顺应大势作出的战略决策,是承贯古今、连接中外、造福沿途各国人民的伟大事业,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积极支持。福建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发祥地和我国最早对外开放的省份,要抓住机遇、主动融入,发挥优势、积极作为,为建设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美好世界做出积极贡献。
一、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着眼世界大局、面向长远发展的重大战略
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为泛亚区域合作注入了新的活力,更为福建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对于深化区域合作、促进亚太繁荣、推动全球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构建全方位开放格局、促进沿线国家共同繁荣的战略选择。当前,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加速推进,各国间相互依存程度不断加深,迫切需要加强国际合作,推动全球经济共同发展。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有利于加强我国同沿线国家的经贸联系,进一步拓展开放合作的广度和深度,打造具有巨大潜力的海上经济大通道,构建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有助于增进我国与沿线国家的合作共识、互利共赢,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命运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营造我国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
拓展区域发展空间、加快转型升级的深远谋划。我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东部地区作为我国经济率先发展地区和改革开放先行区,经过多年快速增长,正处在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亟须突破资源、能源、环境等瓶颈制约,在新起点上加快科学发展。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有利于统筹好陆海资源,进一步拓展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的腹地与市场,促进区域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推动东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培育经济增长新动力,为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进一步加快福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重大机遇。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阶段,福建发展的条件和环境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劳动力、土地和出口拉动等红利正在减弱,特别是今年以来,经济运行下行压力增大,外部市场空间收窄,迫切要求以开放促进改革,以开放加速发展,激发发展内生动力。主动融入和加快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有利于进一步拓展福建与沿线国家在港口航运、海洋能源、经济贸易、科技创新、生态环境等领域的全方位合作,为在更高层次、更宽领域上推动福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开辟重要平台。
二、福建融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优势明显、潜力巨大
福建地处我国东南沿海,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和发祥地,是连接台湾海峡东西岸的重要通道,是太平洋西岸航线南北通衢的必经之地,历史辉煌,区位独特,优势明显,在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历史渊源深厚。福建的区域发展史,就是中原文化与海洋文明不断融合发展的历史。从汉代迄隋唐,伴随着中原汉人不断南迁入闽,福建沿海得到了进一步开发,福州、泉州与海外贸易往来日益频繁,逐渐成为我国对外交通的重要港口。唐代中期,泉州已与广州、交州、扬州并称为“全国四大通商口岸”。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达至顶峰,泉州港成为“东方第一大港”,与埃及的亚历山大港齐名,泉州也因此成为我国获联合国认定的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城市。明代前期,福州港取代泉州港的官方港口地位,郑和从长乐太平港开洋远航七下西洋;明朝中后期,漳州月港作为我国唯一合法的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是当时中国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在目前六省九市联合提出的海上丝绸之路捆绑申遗计划中,福建的福州、泉州、漳州均列其中,是申遗城市最多的省份。
人文优势突出。福建是我国著名侨乡,也是台湾同胞主要祖籍地。现旅居世界各地的闽籍华人华侨有1 200多万人,其中80%集中在东南亚,东盟国家2000多万华侨华人中有近1000万人祖籍福建,台湾同胞中祖籍福建的占80%。福建具有浓厚的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底蕴。鼎盛时期的泉州,古波斯、阿拉伯、印度和东南亚诸种文化和宗教在这里广泛传播,成为一个多种宗教、多种民族和多元文化融合并存的城市,目前泉州的阿拉伯后裔有5万人,阿拉伯国家对泉州有一种亲缘感般的认同。1991年泉州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全球首个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2013年又与日本横滨、韩国光州一道当选为首届“东亚文化之都”。“海神”妈祖在台湾、港澳和东南亚华侨华人中有广泛信众。福州、漳州等地也都有丰富的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存。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经过20多年来的挖掘弘扬,不仅成为福建重要的文化品牌,同时也成为沿线国家和地区共同的历史记忆。
基础条件扎实。福建海洋资源丰富,海域面积达13.63万平方公里,海岸线总长3324公里,拥有众多优良港湾,是拓展中国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合作的重要区域。对外交通近年来得到巨大改善,现有厦门、福州等5个民用机场,1 14个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7条出省铁路、9条出省高速公路,初步形成了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产业发展长足进步,电子信息、机械装备、石油化工三大主导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一批大型龙头企业和产业集群辐射带动力日益增强。对外经贸不断拓展,2013年福建与东盟双边贸易额达242.9亿美元,东盟已成为福建第二大贸易伙伴、第四大外资来源地和第二大对外投资目的地,未来合作空间更加广阔。人文交流合作密切,福建与东南亚各国在科技、教育、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合作取得明显成效。
三、着眼全局、脚踏实地,加快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
福建在加快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应承接好商贸人文的历史辉煌,发挥好“海上海外”的特色优势,以东南亚为重点,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结合、经济合作与人文融合并重,努力打造成为海上丝绸之路互联互通的重要枢纽、经贸合作的前沿平台、人文交流的重要纽带。
突出互联互通,加快对外通道建设。整合资源,加大投入,加快推进海陆空及信息通道互联互通,建设成为海上丝绸之路通陆达海的重要节点。
加强与东盟国家在港口码头、物流园区、集散基地和配送中心等建设管理方面的合作,加快建设厦门东南国际航运中心,集中力量推进重点港区建设,着力打造国际集装箱干线港、区域性邮轮母港。统筹布局空港建设,加快推进厦门、福州机场增扩建和临空经济园区发展,增开至东南亚、南亚等国际航线,构筑便捷高效的航空网络。加快重点铁路和高速公路建设,鼓励发展海铁联运,进一步畅通福建沿海连接长三角、珠三角的陆上通道,着力打造服务中西部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出海通道。推进跨境光缆等通信网络设施建设,搭建面向东盟国家的跨境电子商务及物流信息共享平台,完善口岸通关机制,促进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区域信息互联互通、货物通关和人员往来便利化。
突出重点区域,深化多元贸易往来。重点拓展与东盟的经贸合作,积极开拓南亚、西亚、非洲东海岸等印度洋沿岸地区新兴市场。打造贸易合作基地,探索设立中国(福建)自由贸易园区,推进重点商品出口基地、福建商品市场和商贸园区建设,积极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务实办好海上丝绸之路品牌博览会、沿线国家福建商品展,鼓励和组织企业参加中国—东盟博览会以及有关国际性博览会、展会,深化贸易合作。拓宽双向投资渠道,引导外资投向主导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节能环保等领域,积极吸引世界500强企业和全球行业龙头企业来闽投资,引导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在境外建设经贸合作区,打造商贸物流、原材料生产加工及传统优势产品生产等基地,形成双向投资新格局。拓展劳务合作领域,扩大境外工程承包、海洋运输、现代渔业等优势领域劳务输出规模,争取率先开放对东盟、非洲的劳工输入,开辟劳务合作新领域。深化闽台经贸合作,落实好《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及后续协议,推动福建口岸与台湾关贸网络全面对接,吸引台资企业借道福建拓展东盟出口市场,实现互利双赢。
突出海洋特色,提升产业合作水平。加快建设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深化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产业合作,推进产业发展高端化、集群化、国际化。优化产业合作布局,拓展粮食、食用菌等具有比较优势的现代农业合作,推进石油化工、机械装备、建筑建材等先进制造业项目对接合作,推动能源、矿产等领域勘探开发与建设合作,推动妈祖文化旅游胜地、妈祖信众朝圣岛建设,联合打造海上丝绸之路旅游经济走廊和环南海旅游经济圈,加强与境外金融机构的双边、多边合作。加强海洋开发合作,推动设立“中国—东盟海洋合作中心”,加快建设马尾“中国—东盟海产品交易所”、马尾东盟海洋产业园等,加快建成一批境外远洋渔业生产基地、冷藏加工基地和服务保障平台,加强海洋科技创新、环境保护、联合执法、安全救助等领域国际合作。创新产业合作模式,加快规划建设产业合作园区、跨境经济合作区和跨境经济走廊,探索福建与东南亚国家互设“南洋产业园”或“海丝产业园”等“两国双园”模式,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突出侨台优势,推动人文深度融合。充分发挥侨台特色优势,在民心相通上多下功夫、多做贡献。进一步加强与海上丝绸之路国家和地区政府间交流合作,相互增设一批友好城市,推动建立海上丝绸之路城市联盟、国际文化交流基地、多边商务理事会,构建政府间多层次常态化交流合作机制。进一步拓展人文交流合作,充分挖掘海上丝绸之路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举办各类交流研讨活动,组织大型舞剧“丝海箫音”等文化精品创作和对外展演,拓展与东南亚国家教科文卫体全方位交流合作,加大福建海上丝绸之路宣传推介,提升海上丝绸之路品牌影响力和中国福建形象。进一步凝聚侨心、侨智、侨力,深化青年、智库、非政府组织、社会团体等友好交流,积极拓展与侨团商会联系交往、与东南亚国家闽籍社团联系合作,拓展民俗、宗教、宗亲等民间交流往来,推动社会人文的深度融合。进一步发挥平潭综合实验区先行先试作用,加快经济、社会、行政管理等方面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争取率先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促进两岸经济全面对接、文化深度交流、社会融合发展,努力构建两岸同胞向往的幸福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