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什么人都能当教育局长
一些职位需要一定的职业门槛,如此履职才能更有效率,避免失误和差错。防止再出现“畜牧兽医局局长”摇身变成“教育局长”的违和现象,应尽快改革用人观念和干部管理制度,推进公务员职业化。
据报道,哈市原畜牧兽医局局长秦德亮,近日被任命为哈市教育局局长。一时间引起“外行领导内行”“以前管畜牲,现在管学生”等诸多戏谑调侃。
局长转任,现实中本很常见。可秦德亮的“职务转型”,却备受舆论关注,原因大概就在于“畜牧”“教育”相差太远,反差明显。都说隔行如隔山,官员能力再强,也不是“万金油”。岗位调整的跨度这么大,能胜任吗?
而民众的疑惑,其实也可归结为一句话:教育局长不是谁都能当的,得“专业对口”“履历对路”才行。而诉求的外延,就是公务员的职业化。从很多地方、部门官员任命路径看,官员“跨行”并不少见。有的官员没上过法学院,却成了一地的法院院长。畜牧局长转任教育局长,不过是又一个典型例子。很多地方、部门在任命官员时,首先考虑的是其行政级别、组织的轮换安排,而非专业和职业的对口。
症结就在,我国公务员系统尚未实现分类管理,也没有职业化门槛和专业化管理的要求。公务员还不是种职业,而是种行政符号;它不讲求横向的“职业界别”划分,而侧重脱离具体职业和岗位的行政级别划分。公务员的职业发展通道,在纵向上就是体制内阶梯式向上晋升的;在横向上,则可以跨行业、跨类别、大范围地流动。
正因如此,“外行领导”现象再正常不过。2008年国家行政院曾对全国122个县教育局局长任前身份做过调查,结果显示,有41%的教育局长都来自政府其他管理部门,有19.7%来自乡镇干部,只有18.9%来自学校校长。
相较之下,在其他国家,“两官分途”已成公务员制度的基本特点,政务官和事务官是两种“型号”,相互间不能交替任职,而具体的“职业界别”间也不能“互通”,因为它有着职业化门槛甚至是职业准入资质。
就拿教育局长来说,国外学区教育局长的选拔、任命,有专门的社区教育委员会组织,他们必须有着清晰的教育对口规划。而在国内,它被等同于一般的行政领导,有关部门在任命时,是服膺于既有的人事政策需要。在民众看来,一些职位是需要一定的职业门槛,如此履职才能更有效率,避免失误和差错,而一些地方的组织部门并未将职业背景考虑在内。所以,当大家一看到“畜牧兽医局局长”摇身一变成了“教育局长”,不由地就有了违和感。
像秦德亮“串岗”,倒不是说他行政能力一定欠缺,只是未必能“人尽其用”。应尽快改革用人观念和干部管理制度,推进公务员职业化,为一些公职设定基本的职业门槛。(新京报评论员 佘宗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