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上半年食品安全问题高发于粮油行业

01.07.2014  11:09

  6月27日,2014年福建省首届食品安全高层对话在福州举行。来自政府部门、食品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社会各界代表300余人出席活动。

会上,新华网舆情监测分析中心发布了今年上半年福建省食品安全舆情网络调查报告。根据报告,上半年,福建食品安全领域舆论关注度较高的事件共52起,媒体对政府政策行动类事件报道频次最高,共计21起,占40.4%;其次为食品安全事件,共计16起,占30.8%。从福建省舆情事件分析上看,上半年无食品安全事件由谣言而起,整体舆论环境良好。

从负面事件子行业类别分布上看,福建食品安全问题高发于粮油行业,其次为果蔬行业和休闲食品行业。从舆情事件媒体报道量和转载量对比上看,负面舆情事件舆论关注度。报告显示,福建省食品安全领域舆论中,正面报道占50%,中性占9.6%,负面占40.4%,但从转载量上看,正面的为46.6%,负面的为48.4%,中性的为5.0%。

食品企业要如何重建信任?报告认为,要从三个方面构建起消费者对企业的信任。首先,企业要懂得借用宣传热词,如全产业链,从监测情况看,全产业链比较能受到消费者认可。其次,企业要借势热门话题,比如借一些社会事件、热门节目等,用接地气的手法拉近与消费者的距离,进行宣传。此外,企业要拓展新媒体运用。

 

嘉宾把脉福建食品安全建设。

声音:

食品行业技术、标准需与国际接轨

27日上午,食品安全专家、福州大学原副校长、博士生导师、2013年中科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陈国南教授就食品安全问题作了专题辅导讲座。

陈国南表示,除了众所周知的微生物污染、食物源头污染、化学品污染等问题外,目前我国食品安全领域还存在贸易与技术壁垒。

中国农产品出口额由1996年的143.40亿美元增加到2012年的632.9亿美元,年均增长速度为9.7%。然而,中国仍然约有90%的农业出口企业受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影响,每年损失百亿美元左右。”陈国南认为,目前我国食品领域急需解决食品中重要污染物检测的关键技术,建立符合我国国情和国际惯例的食品安全科技创新体系。

例如,对我国输出日本的大米和输出欧洲的茶叶,国外要求检测100多种农药残留而且要求的最高残留限量为目前先进检测方法的检测低限。在农药残留的检测中要求一次能进行上百种农药的多残留分析。这就要求我们提高自身的检测技术水平。”陈国南举例说。

陈国南还认为,我国现有的食品安全技术措施与国际水平不一致的原因之一,就是没有广泛地应用危险性评估技术,特别是对化学性和生物性危害的暴露评估和定量危险性评估。如沙门氏菌、大肠杆菌O157:H7等致病菌对不同人群和个体的致病剂量尚不清楚;疯牛病与人的克-雅氏病之间的确切关系尚待阐明;国际上所报导的男性精子减少是否确与二噁英和氯丙醇等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暴露增加有关。

陈国南介绍,我国现行标准与国际不接轨、内容不完善、技术落后、实用性不强,特别是在有毒有害物质限量标准方面缺乏基础性研究,在创新性方面差距更加明显。许多产品标准没有充分利用“危险性评估”原则,考虑总暴露量在各食品中的分配状况,现行食品卫生标准的覆盖面不广。经常是国外设定一个技术壁垒后,我国有关部门才开始着手建立相关标准。这种被动的局面已经给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形象和竞争力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因此,需要将危险性评估技术引进我国食品安全标准领域开展基础研究,以有利于我国农业产业和食品工业结构调整并促进市场竞争力。  ”陈国南如是表示。

 

中国(福建)—东盟经贸合作论坛在榕举办
  6日,中国(福建)—东盟经贸合作论坛在榕举办。政府
福山郊野公园入选绿色低碳典型案例
  昨日从市生态环境局获悉,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