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讲起“精神文明”,就想到三明
我很惜乎“缘”,特别是与三明的“文明之缘”。
1984年,全国“五四三会议”在三明召开,那年我21岁,正好在三明师专读书,当时担任班级团支部书记,经常组织青年团员参加市里的各种文明整治行动,见证了“五四三”的一些历程;进入新世纪后,我到市委文明办工作,成了三明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者和参与者。三明的一位老领导说过:三明的历史绕不开精神文明,精神文明绕不开“五四三”,“五四三”是三明人的骄傲。重拾记忆,文明的源头一幕幕打开……
往事还当追忆
在师专读书的两个暑假,我参加过两次社会调查,至今我都还很惊讶很感慨。现在回想起来,解决“八大难”,其实是“五四三”的前奏。
这应该是一次很特别的会议。1980年的一天,市里召开领导班子会议,请大家看电影《七品芝麻官》。会上专门听取调研组关于街谈巷议中市民热烈希望解决的种种难事,如行路难、购物难等等,引发了大家热烈议论,也有个别同志说,这些都是芝麻大的事,不值得市委来抓,时任市里“一把手”却说:“小事?我们‘芝麻官’就该抓这些事!”
供销社的一位老营业员告诉我一组数字:1978年三明市城乡仅有200多个商业、饮食业、服务业网点,全年商品零售总额仅5900万元。
当时市里做了一个决定:从现在起,我们不能再搞全市拉警报,他们在困难条件下生存下来,说明社会需要他们,没了他们,没人炸油条、卖豆腐、弹棉花,没处找修伞修鞋补袜补衣,自找苦吃。我们应该热烈欢迎外来商贩来三明,并为他们创造良好经营条件。
市里迅速在市区重要街道两旁空旷地段建起多处连片成排、造型美观的门店,拉上水、电,先后兴建红杏、满园春、红梅、绿岩多个综合商场、农贸市场,热诚欢迎省内外客商和各县农民来三明开店、办作坊、搞服务业。成效立竿见影,到1983年全市商业、饮食、服务业网点发展到1949个、从业人员5225人,商品零售总额达1.3亿元。
1980年初,听说市里要建麒麟山公园,还要扩建江滨公园,不用说老百姓,就是一些领导干部都觉得不可能,有的甚至说:不如多建几个工厂。但麒麟山公园很快就建起来了。我在师专读书的两年,经常登临麒麟山公园,和所有市民一样,尝到了有地方休闲的甜头。
后来沙溪河两岸建江滨公园摆上议事日程,让三明人告别了休闲健身难,也终于有了今天这么美丽的“一河两岸”。
这期间,市里采取各种措施解决就业难、行路难、看病难、买菜难等诸多问题。我觉得有一组数字很能说明问题:1980年全市就新增职工7424人,占当时全市全民制、集体制职工的十分之一,1981年后三年安置待业人员11600人;1980年开始,三年用于市区道路建设的投资相当于文革十年的1.9倍,共治理90条泥泞的小街小巷。
今昔不解之缘
“全民礼貌月”的故事也是史诗般动人。
时间定格在1981年3月16日至20日,三明市召开有500多人参加的城市建设工作会议,总结“以城市工作为重点、郊区农村为城市服务”工作中的进展和经验,下大力气开展“五讲四美”活动。市里要求各级班子全心全意当好全市人民“总后勤”。
“总后勤”首先从领导示范开始,于是全社会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文明行动,成为城市建设的一道亮丽风景。
1981年9月,时任省委常务书记项南到三明视察,三明备受鼓舞,两个文明一起抓的思路更加明确,理直气壮、全力以赴抓下去的决心更加坚定。之后,项南同志在全省城市精神文明建设座谈会上概括的三句话,如今犹在耳际:“三明三明,为了人民;三明三明,精神文明;三明三明,大放光明。”它揭示了三明创建活动的为民服务本质、精神价值追求以及对文明建设光明前景的热切期待,发出了全省学赶三明的号召。
当时三明城建设初期,外地人到三明很难找到厕所,找到了也很难蹲下去,夜晚没有电灯、没有自来水,满地粪便、污臭不堪。那时的三明实小门口一个旧厕所,粪便四溢,奇臭无比,影响上千师生健康。市里在厕所边上召开“现场会”,请大家都“体验”师生之苦,清醒清醒头脑。第二天,“一把手”第一个来到厕所,亲自掏粪、填土、拆架,大家齐力,上午就拆填完毕。这次行动引发了三明的“厕所革命”,之后改建新建了30多座厕所。
1983年1月,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位同志来福建,到三明采风后准备写一篇报告文学。他把自己的写作计划拿去征求项南同志意见。项南讲了四句话:“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一个城市也要有一点精神。到过三明的人都说,三明感动了我。精神文明在三明。”他建议文章的题目就叫“精神文明在三明”。
“五四三”是三明人的文明记忆,是开创性的。
1984年6月11日至18日,中央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委员会在三明召开全国“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工作会议。会议隆重而热烈,三明立刻热闹起来了。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及147个省辖市负责同志共361人齐聚三明。邓力群同志在会上指出:“全国大中小城市都要从实际出发,勇于创新,扎扎实实学习三明的经验,推动城市精神文明建设”。
光阴流转,令人高兴的是,三明经验的效应一直在持续。2014年9月下旬,纪念全国“五四三”活动工作会议在三明市召开30周年研讨会,总结回顾了30年来三明市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历程。正如时任《光明日报》总编辑何东平所言:30年创建的追梦历程,文明已成为三明最独特的城市基因,最鲜明的城市性格,最深厚的城市文化。
一代代三明人的付出,造就了这座文明城。今天,我们依然很自豪的是:人们一提到三明,便会将之与“精神文明”相联系,或者一讲到“精神文明”,便会想起三明。(三明市委文明办 江祖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