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古厝的“百年温度”
百年古厝留耕堂。记者 蒋雅琛 摄
“祝你生日快乐,祝你生日快乐……”上周五,连江县东湖镇岩下村250多年历史的古厝——留耕堂内传出了熟悉的旋律。
原来,这里正在举办一场祝寿会,主角是留耕堂内的老人陈春金。这是她第92个生日,一大早,儿女们就从外地赶回来,外孙亲自掌厨,烹饪了一桌美味佳肴。有了家人温馨的陪伴和祝福,老人精神矍铄,双眼闪烁着幸福的光芒。
古厝悠悠,孝道绵长。目睹此情此景,老村主任王细珠十分动容。“留耕留‘根’,孝道、团结,这都是留耕堂留给后人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也希望通过保护好古厝,让这些精神在子孙后代中永存。”
截至目前,留耕堂已完成7次修缮,未来还计划引入社会资本,进行商业开发。
修:村民捐资7次修缮
留耕堂建于乾隆三十一年,占地13800平方米,为二进十二扇院落。
“天井左右两边以前是书院,孩子们都在这里读书”“石板全是清代建厝时就有的,直到现在都没有断裂”“地面四周都分布着排水洞,可见老祖宗的建筑智慧”……迈入一进院落,王细珠便滔滔不绝,向记者讲述老宅各处的历史遗迹。“留耕堂原始风貌保存得这样完整,全靠族人团结一致。”他介绍,留耕堂前前后后进行了7次修缮,全都是村民自发组织的。
第一次修缮是在2000年。正月初五,后人们回到留耕堂祭祖团聚,有人提出,老宅年久失修,屋顶已经漏水,希望大家捐资将其修复。大伙儿纷纷表示赞同,经大家捐款,顺利解决了屋顶漏水的问题,还成立了古厝修缮理事会。
有了第一次修缮的成功经验,族人们对古厝保护的认同感愈加坚定了。2005年第二次修缮,包括外嫁的女儿,每人都捐了至少200元,最终共募集了约60万元。此后接二连三,留耕堂每隔几年就要修缮一次,效果有目共睹:家禽饲养全部外移,古厝整洁了;电线全部改装,防火等级提升了;重要位置安装了摄像头,更加安全了;东北角倒塌多年厢房顺利重建,规模更加完整了……“修缮共花费了约100万元,村民都积极主动捐资捐物,令人感动。”王细珠说。
守:尽心守护不离不弃
两百多年来,留耕堂始终不缺人气。大大小小108间房,最多时住着100多户300多人,至今仍有七八户,王孟顺就是其中之一。
王孟顺今年75岁,孩子都在连江城关生活,虽然屡次邀他前去同住,但老人放不下老房子,不愿意搬出去。“我就爱住在这里,冬暖夏凉,很舒服,即使最近天气炎热,也完全用不上空调。”王孟顺的房间位于古厝奉先堂对面,因此他也承担起奉先堂日常管理的责任。
“老房子总是出现在我的梦里。”胡飞龙18岁时随家人搬出留耕堂,后又常住连江城关,但留耕堂依然是令他魂牵梦萦的地方。“小时候,父母、兄弟姐妹加起来10口人挤在一间房,住不下,就到邻居家里借住。”胡飞龙说,留耕堂的人即使搬出去盖了新房,也不会把房间锁起来,都是借给有需要的亲戚、邻居住。“这就是一村人不分你我的亲近感。”如今,胡飞龙只要有时间就往留耕堂跑,热心帮忙,张罗各种事情。
“村民都希望留耕堂还能再保存百年。”王细珠告诉记者,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村民们定下公约:古厝内不允许乱拆乱建,不允许把外来危险物品带进古厝,爱护公物,保持卫生整洁。“我们还购买了灭火器等,村里和镇里每个月不定期进行安全设施检查。”
拓:引入社会资本开发
近来,连江三落厝名气越来越大。通过引入社会资本,三落厝在修旧如旧、保护为先的基础上,导入商业开发,融合文创酒店,成为今古融合的典范。消息传到岩下村,村民们倍感振奋。
“靠村财和村民的筹资无法解决大厝的长期维护问题。”岩下村村委会主任王秀文介绍,为更好地保护留耕堂,东湖镇党委和岩下村两委将学习借鉴三落厝古民居的成功经验,引入社会资本参与留耕堂的保护与开发工作,让古厝长青,乡愁永续。目前,镇村正在积极联络企业前来实地考察,希望尽快引入投资,解决古厝的长期保护问题。
据悉,目前已有村民尝试将研学团队引入留耕堂,小试牛刀;未来岩下村还计划与相邻的天竹村联合开发旅游资源,共同发展乡村旅游。
“我们也希望共同努力,留住乡愁,给子孙后代以及游客展示百年古厝的风采,传承百年古民居文化。”王秀文说。(记者 蒋雅琛 杨莹 实习生 苏怡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