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人365]"好护士"蔡蕴敏:27年守护生命尊严

12.09.2014  16:50

  她,是我国屈指可数的几位国际造口师之一,在这个平凡的岗位上,以高超的技艺和深沉的爱,抚慰着病人身心的创痛。

  她,曾看到有位外科医生闻伤口,这样能凭经验判断尽早用药,她把这个绝招学来后,又自己摸索发展出更完善的“鼻子检查法”。

  27年前,刚从金山卫校毕业的蔡蕴敏曾在急诊室昏倒,在手术室中看到医生开刀而发抖,也曾因青霉素过敏晕厥在治疗室中……多次的挫折让她一度质疑自己能否当一个合格的护士。而如今,蔡蕴敏是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主管护师,荣获上海市“十佳护士”和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等称号。先后获得“感动金山”十大人物、上海市“十佳护士”、上海市创先争优“五带头”共产党员、上海市先进工作者和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她所在班组先后荣获市“巾帼文明岗”、市“三八红旗班组”等荣誉称号。

  作为上海市临床一线的7名国际造口师之一,蔡蕴敏从事着在她看来“普通而分内”的造口护理工作,也创造着“化腐朽为神奇”的故事。

  蔡蕴敏和她的团队正在研究病例。资料图片

   1.绝症女孩的“天堂来信”:护理的是伤口 温暖的是人心

  “亲爱的蔡老师:当你读到这封信的时候,我已经去了天堂……在我经历无边灰暗的时候,你来到了我身边。我身体上不断冒出的一个个伤口窦道,淌着脓水,发着恶臭,连我都无比厌恶我自己,而你不!我一直记得你弓着背弯着腰,仔细为我换药时的样子,那么投入、那么专注……尽管当时的我依然倔强或者冷漠,但在心里,我明白你的好,更感谢你给了我超越血亲的爱。

  这是一封来自“天堂”的信,写信人小雪大二时患上腹膜假性黏液瘤,最终离开了人世。因为伤口经久不愈,绝望的小雪曾有过放弃就医的念头。

  蔡蕴敏得知这个消息后,决定为小雪上门护理。在接下去的11个月中,蔡蕴敏为小雪上门换药84次,所在护理团队的其他成员上门服务36次。120次的坚持给饱受病痛折磨的小雪带去了“亲人般”的爱。

  离世前一天,小雪在自己的博客中所写,“蔡老师”让她能“继续在天堂里微笑”。

  金山医院的领导和同事这样评价蔡蕴敏:用“问、闻、看、断”四步法护理治愈病人的伤口,付出爱心、耐心、细心和责任心温暖着他们的心。

  蔡蕴敏正在门诊室进行日常清理。资料图片

   2.直不起的腰身:常年弯腰护理 曾捉出66条蛆虫

  随着直肠癌、膀胱癌等疾病发病率的上升,相当比例的患者不得不将肛门或膀胱切除,在腹部外加造口袋来排泄粪便或尿液,这类病人被称为“造口病人”。作为造口治疗师,蔡蕴敏的主要职责就是替病人护理造口,同时也为一些疑难特殊创口提供护理治疗。

  金山医院门诊大厅的蔡蕴敏门诊室里,常有一幕独特风景。问诊不是隔着桌子,而是蔡蕴敏坐在较低的椅子上,将患者的伤足轻轻托起放在腿架上,低头弯腰细看,她面对的,或是因为糖尿病腐烂坏死的脚趾,或是常年不愈的皮肤创伤。诊室门外,则总是排着长长队伍,有新病人的家属抱怨怎么还没好,旁边会有老病人解释,“蔡老师每个人都要仔细弄的,不要急”。

  她每周一、三、五上午门诊,多时每次要看30个病人,每月平均接待疑难患者500人次,每一次都是弓着身子操作,连抬头时间都很宝贵。因为常年劳累,她的腰有不轻的伤痛,有时换一次药都会大汗淋漓。也曾有小护士问,能不能把病人的椅子加高、床加高,这样就可以直着腰处理了。“病人的方便是第一位,他们本来有伤,床加高不是又添了不方便”。

  20多年来,她始终与伤口为伴。面对溃烂、流脓和难掩的恶臭,蔡蕴敏的第一反应,永远是弯下腰、低下头。2012年7月,换药室来了一位压疮患者,当她打开腰侧伤口上的包扎时,在场所有人都惊呆了,新来的小护士吓得手中药瓶落地。原来,那伤口上密密麻麻爬满了蛆虫,不时蠕动着钻进钻出。回忆当日的情景,她说,“我从小到大就害怕没有脚的东西,当时真真切切地体会到头皮发麻和背脊发凉是什么感觉。”头皮发麻、背脊发凉,依然凑近到一个拳头的距离,一条一条清理着虫子,几个小时过去了,伤口清理完成,清出来的蛆虫足足66条。

  蔡蕴敏在为患者处理伤口。资料图片

  同样在这间诊室,农村汉子老刘给蔡蕴敏深深鞠躬,谢谢她的治疗,更谢谢她为自己洗脚。原来,头一次来看糖尿病足时,老刘扭来扭去不自在,总想着自己的脚有多脏有多臭。看着伤口腐肉渗出液,蔡蕴敏知道,清理干净才能帮助伤口避免细菌二度感染,她请助手提来温水,毫不犹豫说了句“来!我们先帮你洗洗脚!”洗完后再用生理盐水自上而下冲洗,最后才是敷料治疗。就这样,老刘来一次,蔡蕴敏就帮他洗一次脚,终于当打开纱布换药看到新生肉瓣的那一刻,老刘眼中噙满了泪。

   3.戴不上的口罩:直面恶臭、溃烂伤口 摸索出“鼻子检查法

  进了医院,对医生、护士的印象,往往离不开大大的口罩。然而,从外院来到金山医院跟随蔡蕴敏团队进修学习的护理部主任小兰,却看到了这里“戴不上的口罩”。

  那天,接诊时间临近结束,忽然一股恶臭逼近,一位五十多岁的妇女被家属推进诊室。把她抬上治疗床检查后发现,这位直肠癌康复者,因为护理不善,导致造口袋贴合不了皮肤,发生排泄物渗漏的状况。蔡蕴敏为病人清理创口时,屋里的气味可想而知。此刻,躺在床上的病人不安地扭动着,紧闭着眼满脸羞愧。蔡蕴敏见状,马上脱下口罩,俯下身柔声安抚着。与此同时,在一旁打下手的两位护士也脱下口罩,微笑着平静娴熟地协助处理。小兰一呆,也默默地摘下口罩。事后她问同事,你们每次为造口病人换药,都规定不戴口罩吗?

  “不,没有规定,是我们自愿的。”小护士说,只要不是诊疗规范规定必须戴口罩的项目,我们都不戴。蔡老师总是说,患者伤口已经感染、溃烂,那么他们必定同时承受着身体和精神上的痛苦,后者甚至将可能“更痛”,作为治疗者,更应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她还常会提醒大家,千万不要当着病人的面拿手掩住口鼻,这是对他们的又一次打击。

  渐渐地,小兰知道了口罩戴不上的另一个原因。每一个伤口,蔡蕴敏还要凑近认真闻,旁人避之唯恐不及的恶臭,在她看来也是判别病况的重要依据。原来刚开始伤口护理工作时,她曾看到有位外科医生每次碰到伤口都要闻一下,追问才知道,若按检验常规手段,判断引起感染的细菌种类需要足足5天,但如果经验丰富,仅凭气味加上观察伤口性状,就能初步判别,尽早用药。蔡蕴敏把这个绝招学过来,又根据自己的摸索发展出更加完善的“鼻子检查法”,希望能以此减少抗生素用量,缩短伤口愈合时间。

  对业务的钻研、对病人的呵护,正是这满满的心意推动着蔡蕴敏从菜鸟护士,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国际造口师。1987年进入金山医院,蔡蕴敏辗转多个科室,最终定岗于外科门诊换药室。2007年,蔡蕴敏获得了去杭州邵逸夫医院培训机会,系统学习造口、疑难伤口的护理知识和技术。培训结束,刻苦勤奋、经验丰富的蔡蕴敏成绩非常优异,深得导师胡宏鸯的赏识。

  2008年3月,上海举办首届国际造口师培训班,面向全国招收的首批学员仅有12个名额,全国报名的包括蔡蕴敏在内有13人,而她并不满足“来自三甲医院、英语必须过关以及35岁以下”等3个条件。在导师的力荐下,蔡蕴敏“破格”进入培训班,最终如愿通过考核。

  优秀党员蔡蕴敏。资料图片

   4.抵住国内外巨大诱惑:成立专门护理组 只因病人需要我

  作为上海仅有的几位还在护理治疗一线工作的国际造口师,蔡蕴敏出名了,“诱惑”也来了。上海多家三甲医院向她伸出橄榄枝,有的还许诺管理岗位;2009年北京一家猎头公司代表一家欧洲知名企业来“挖角”。直到现在,几乎每年都有类似情况发生,其中一家美国公司开出优厚条件,承诺只要她点头,立刻送她出国进修。名气越来越大,与之对应的是机会和诱惑也越来越多。蔡蕴敏现在工作的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目前是一家三级乙等的医院,地处市郊,而她个人待遇也并不高。陈刚坦诚:“很多市区的三甲医院来邀请她过去,外国的不少公司和医疗团队也高薪聘请她。

  离开,蔡蕴敏并非没有心动过。尽管赢得了诸多声誉,可囿于现有机制,蔡蕴敏的职称还是普通护士,比起投入的心力,收入实在不算高。多年高强度的工作,她的腰、心脏都留下疾患。

  更令她动容的是,自己的家庭付出良多。几年前,正值女儿进入市区学校读高中。由于身在外地深造,只能由丈夫和公婆陪伴女儿。蔡蕴敏说,那时女儿的胃不好,每天早上都会呕吐,自己作为医护人员,却照顾不了女儿,内心特别难过。而就在2013年,一直给予大力支持的丈夫,因车祸不得不截肢,更需要她花更多时间陪伴。

  蔡蕴敏的“党员示范岗”。资料图片

  留下,同样有沉沉的砝码。2010年,金山医院成立以她名字命名的“蔡蕴敏伤口、造口护理组”,让她以护士的身份,参与到医生会诊中。几年来,“蔡蕴敏伤口、造口护理组”治疗了疑难伤口近万人次,参与院内外伤口护理会诊2000余次。因为造口护理对消毒的要求不算太复杂,蔡蕴敏团队也主动向病人家属传授基本的消毒方法,服务无力负担就诊费用的病人。她更忘不了,有位病人家属,当得知自己要短暂离开医院去进修时,冲进护理办公室焦急挽留的眼神。

  最终让蔡蕴敏下定决心的,是导师的两句话,“你到外面去干什么?你在这里能干什么?”或许到了医院管理岗位或者外企培训岗位,工作可以轻松些,但这些岗位都是可以被代替的,而在金山远郊,为更多病人治疗伤口,或许才是更加不可被替代的。“我想清楚了,现在,我是离不开金山医院的,这里需要我,病人需要我。”这就是蔡蕴敏的回答。

   5.人物成长励志片:11年自学完成本科 “金字招牌”这样炼成

  在编者眼里,蔡蕴敏从27年前晕血的小护士成长为我国屈指可数的几位国际造口师之一,她的成长经历更像一部“励志大片”:

  1987年进入金山医院,蔡蕴敏辗转多个科室,最终定岗于外科门诊换药室。在护理工作期间,蔡蕴敏发现医务工作者仅有人文关怀和真诚态度是不够的,更需要丰富的知识和先进的理念来支撑。因此,在不影响工作的前提下,她刻苦钻研,不断学习着先进的医疗护理知识和理念。中专毕业的她花11年时间,自学完成大专、本科护理专业,同时也在临床治疗疑难伤口护理方面积累了大量经验。

  2007年,蔡蕴敏获得了去杭州邵逸夫医院培训机会,系统学习造口、疑难伤口的护理知识和技术。蔡蕴敏回忆说,“一到进修单位,我才真正知道自己是井底之蛙,有这么多的国际新理念、新知识等着我去学。”培训结束,刻苦勤奋、实践经验的蔡蕴敏成绩非常优异,深得导师赏识。

  2008年3月,上海举办首届国际造口师培训班,面向全国招收的首批学员仅有12个名额,她“破格”进入培训班。很多课程是英语授课,蔡蕴敏就全程录音,回到寝室后两遍、三遍的听。在最终考核中,她如愿获得国际造口师资格证书,成为上海首批国际造口师。后来金山医院成为上海国际造口师培训学校的实习基地,她也当了带教老师。

  2010年,以她名字命名的“蔡蕴敏伤口、造口护理组”在金山医院成立。几年来,“蔡蕴敏伤口、造口护理组”治疗了疑难伤口近万人次,参与院内外伤口护理会诊2000余次。蔡蕴敏的口袋里总揣着数码相机,遇见疑难伤口,就拍下治疗过程,供研究或日后教学之用。“我喜欢所做的工作,很有成就感。特别当一些病人跑了许多地方治不好伤口,却在我们这里治愈了,我就特别自豪。”蔡蕴敏塑造了“金字招牌”,除了金山病人,奉贤、松江及浙江平湖、海盐等地的病人也慕名而来。

  在这个平凡的岗位上,蔡蕴敏以高超的技艺护理造口病人、治愈伤口,怀着深沉的爱,抚慰着病人心灵上的创痛。曾有人说,蔡老师的“金字招牌”,不用挂在墙上,早已凝在一个个已经愈合的伤疤中,印得更深,传得更远。

  (本网根据《蔡蕴敏:温暖人心的平凡“造口师”》、《“金字招牌”凝在愈合伤疤中》、《无法给予生命但保留病人尊严 记金山医院护士蔡蕴敏》等稿件综合

      道德点评:

  27年前,蔡蕴敏从护校毕业直接踏进了金山医院。她每天和常人不能忍受的屎尿、脓血、腐肉打交道,难以想象的脏、累,正是她每天的工作。最为难得的是,她放弃了走上管理岗位和跳槽拿高薪的机会,一心一意留在又脏又累的平凡岗位上。

  她花了一辈子,努力做好一件事——就是从心理、生理上尽可能地治愈病人。也正是这份二十年如一日的坚持,练就了蔡蕴敏的“金字招牌”,她比其他人付出的多得多,也收获了常人难以企及的荣誉。我们提倡学习蔡蘊敏,同时也应思考,如何在政策、待遇上继续向蔡蕴敏们倾斜,让更多的蔡蕴敏干得安心、开心。

福建日报评论员:团结奋斗办好福建的事情
  “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文明
让文明礼让风气蔚然成风
  中国自古便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文明
福建沙县:移风易俗引领风尚 文明新风润泽乡村
  为破除陈规陋习,提高群众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能力,文明
党的二十大报告单行本出版
  新华社北京10月25日电 习近平同志2022年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