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以用促传大有可为

14.03.2019  21:01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改革发展。对来自贵州的三位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代表来说,既深受鼓舞,又坚定了传承民族文化的信心。(3月12日新华网)

  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的文化资源。近些年来,国家相当重视非遗传承工作,一些创新尝试也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在社会上产生了热烈的反响。“对于非遗文化,用是最好的传承,用是最大的发展。”贵州松桃苗绣第七代传承人石丽平代表的现身说法,对非遗保护与传承“为什么”和“如何做”给出了颇具建设性的答案。

  石丽平代表所在公司开发的六大系列220个品种苗绣产品,不仅畅销北京、上海等地,而且出口美国、日本等67个国家,年产值达到3000多万元,带动3800人就业,尝到了非遗传承的甜头;韦祖英代表在家乡成立刺绣合作社,开发苗绣新产品,200多名绣娘将“指尖技艺”变成“指尖经济”;宋水仙代表在拓宽销路、培训绣娘的同时,还让马尾绣走进了高校课堂……

  贵州三位代表的实践表明,在“”上做文章,传以致用、以用促传,让沉寂的非遗“”起来,是保护、传承和发展的一条可行路径。最近不时上热搜的故宫,相继推出朝珠耳机、容嬷嬷针线盒、“故宫口红”等一系列文创产品,成为备受网友和公众热捧的新晋“网红”,实际上也是着眼于“”开发大IP,进而“活化”历史文物,让非遗文化走进寻常百姓生活,又让大家在消费过程中触摸、了解、感悟非遗文化。

  非遗传以致用、以用促传,关键在于融入现实生活,呼应大众文化欣赏与消费的诉求与期待,致力于在非遗与现实、传统文化与现代时尚、文创开发与公众审美之间架设起一道桥梁,简而言之,就是要接地气、贴近群众生产生活实践,如此才更容易为大家喜闻乐见,更能够调动大家的审美情绪和消费兴趣,也更利于促成人们对非遗的认知和珍视。而要做到这些,既需要非遗传承人奉献精湛技艺,更需要借助创意、创新的力量。

  用是最好的传承,用是最大的发展,用也是最能体现非遗价值、魅力的传承、发展之道。结合实际、发挥特色、挖掘内涵、创新实践,并给予相应的产业政策扶持、激励,让非遗传统文化活在当下,走近百姓生活、走进民众心里,延续民族文化命脉、增强国民文化自信,并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群众增收致富,助推中华优秀文化走出国门、迈向世界,非遗传承大有可为,也一定会有大的作为。(龙岩文明网 老帆)

福建第六批省级非遗名录公布
  福建省政府日前公布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新华
闽第六批79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公布
  福建省政府日前公布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福建新闻
福建日报评论员:团结奋斗办好福建的事情
  “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