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清梅城印记特色历史文化街区春节前开放

15.08.2018  11:24

  展现老城味道,留住乡愁记忆。记者昨日从闽清县获悉,作为全市拟打造的13个特色历史文化街区之一,梅城印记特色历史文化街区一期浮头街片区已完成设计方案,室内测量也已启动,将于今年12月底前完成建设,明年春节前向市民开放。

  此次闽清县结合中心城区背街小巷改造提升,将梅城镇的浮头街、安民巷、城墘路,打造梅城印记特色历史文化街区。3条街巷是县志记载闽清县城城墙范围内主要区域。梅城镇镇长江茂周说,浮头街全长253.08米、安民巷142.49米、城墘路228.92米,拟共同打造成闽清县的“三坊七巷”。

  记者在该街区看到,街区内现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文庙和县级文物点牧师楼,具有历史风貌特色的建筑20余处,包括位于浮头街的毓麟宫和吴氏祠堂,位于安民巷的许氏贤祠,位于城墘路的朱氏祖厝、池氏大院、陈氏与郑氏老宅、闽清粮食局旧址、姚氏宗祠遗址等,还有位于浮头街的水门及位于浮头街与城墘路中的古城墙遗迹。福建博物院副院长龚张念说,多个姓氏的印记是这个街区的特色,这里还有多元文化建筑。中国文物学会副会长郑国珍建议,把每个有历史印记的地方都挖掘出来。

  在牧师楼,记者除了看到用扇形红砖修建的圆柱,还看到刻有英文楼名和建于1924年的石牌。在吴氏祠堂旁边一栋两层楼高的老建筑,测量队正逐个房间测量。截至目前,一期浮头街片区的街区设计方案已经完成。根据规划,整个项目分两期建设,一期计划投资1亿元,12月底前完成建设投入试运营。

  “整个街区将按照修旧还旧的原则进行修复提升。”闽清县委常委、副县长江泳告诉记者,梅城印记文化街区将实施功能再造和生态修复,对城市街区进行修补调整,重在打造一条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保护城市特色风貌的街区,形成闽清城市印记。除了修缮文物保护单位,还从闽清传统建筑文化中提炼特色符号元素,融入街区老建筑、老街巷整治修复,计划修复建筑6栋,涉及面积2835.9平方米。

  闽清建立了“12345”工作机制,合力推进项目建设——成立一个以县委书记为组长的强有力的领导机构,编制文化街区和文物历史建筑保护两个规划,建立周例会、专家咨询和督查等三项工作机制,聘请文史专家、建筑专家、运营专家、民俗专家和居民代表等四个团队,抽调县直有关部门和单位成立了综合、文史、工程项目、开发运营和宣传等五个工作小组。此外在特色历史文化街区设立项目现场指挥部。

  附件下载